第100章 麦收之后种苞谷



    每收回来的麦子都要拉到晒谷场进行暴晒,碾压,脱粒,陶家的人也因此被分为两拨,一拨收割,一拨脱粒,老太太和陶安干的工作最轻快,但也要不停的弯腰去捡拾遗落在地里面的麦子和麦粒。

    可即使如此辛苦,起早贪黑的干,亩产也不过一百来斤,且每年的产量都不尽相同,这都要根据当年的气和种子质量来决定。

    他们家十几口子人辛辛苦苦一个星期,折腾下来总共收了1200斤,户籍人数是不包含翠花三姊妹的九口人,平均一个人不到一百三十斤,人均150斤以下是免税的,所以他们家不需要交税。

    家里有十二口人,平均每个人一年才100斤麦子,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月三十斤粮食算,这连半年都维持不了,所以很多人家都会想办法将面粉换成更便宜更粗糙的粗粮来顶。

    他们中原地带虽然一年产两季粮食,6月收了麦子就会种玉米,一些比较贫瘠的地还会种红薯、米、高粱,只要人勤快一点,年产总值会高一些,但前提条件是家里没有学生,没有病号,没有老人,全都应该是干活挣钱的能手,这样才能吃饱饭。

    但是这可能吗?

    明显是不可能的,家里只要有花钱的,那就得想办法卖粮食,因为多数人不懂得怎么做生意,像陶家这种祖辈就是生意饶,在这个年代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粮食看起来多,再平均平均,顶多也就只能顾个温饱。

    中国1952年农作物的单产,水稻是每亩产161公斤,麦是49公斤,玉米是90公斤,高粱是79公斤,米是78公斤,甘薯是126公斤。

    别看水稻的单产是麦的3倍多,但他们这边的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多以麦和玉米交叠。

    每年10月种麦,来年6月收割,之后种玉米,10月掰玉米。

    这样交叠之下种植,才刚刚够吃而已。

    陶家这种情况,若非没有他们想办法在县城做点生意,家里足够勤劳,酒时不时的进行补贴,祖上要是没点薄产,别上学了,就是爷奶身体康健,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麦收之后还连接着种玉米,粮种需要去粮站购买。

    大家都在等雨,抢收前害怕下雨,抢收之后则盼着下雨,还有下了雨,土地有了水分,才适合种玉米,而这个时候即使爹娘不在,酒也能帮上忙。

    有爷奶三姐和她在,其他人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他们四个人早上早点去,一个人抡锄头,一个茹玉米,锄头挖好了坑,丢两粒玉米进去,脚顺势就将土盖住了。

    他们这边是爷爷抡锄头,她来点玉米。

    那边是三姐抡锄头,阿奶点玉米,如果爷爷累了,奶奶再换过来,阿爹只要送菜送的早,也会回来帮忙,十亩地,他们几个人用了差不多三,就种完了。

    “希望今年雨水多点,这样苞谷才能长得旺盛。”

    不管怎么样,颗粒已经归仓,这麦地的麦秸秆在打完麦子之后,也都尽数拉回了家里,是掐辫子还是当引火材料都归他们自行决定,而且因为地里面捡拾的比较干净,6月几场雨之后再去地里面看,几乎很少看到绿油油的麦苗。

    来到这个世界两年半了,她从什么都不懂,到感叹农民的不易,从前世的挑食挑穿,到今世的珍惜每一粒粮食,环境,真的能彻头彻尾的改变一个人。

    过了农忙季,迎来了酷暑,哥哥们也都放了假,12岁的陶醉结束六年的学生涯,即将步入初中,考试结果没有出来,要到7月才放榜,不过哥哥挺自信的,考上县里的初中应该是没问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