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迷之自信
这年冬,蒙古再次遭遇了大雪灾。因为宋军骑兵进攻,蒙古人匆匆躲避到北方。等宋军撤离,蒙古人南归,这个过程下来,耽搁了太多时间。蒙古牧民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大雪就来了。缺乏草料储备,畜舍没有圈好,牛羊战马死伤惨重。都麻绳专挑细处断,**未完,又是灾。蒙古招惹大宋,转眼间失去了七八万青壮男子。对蒙古来,失去了兵源和壮劳力。对他们家里来,失去的就是顶梁柱。妻子日夜哭泣,父母一夜白头。很多蒙古家庭的冬太难过。可汗王庭的气氛一样很压抑,铁木真愁容满面。今年蒙古运气好,熬到了冬。明年呢?后年呢?大后年呢?蒙古想停战,宋朝不答应,连使臣都没法入宋。宋朝很气愤,他们不想轻易结束了这场由蒙古人挑起的战争。很早前铁木真对赵盏有所防备,想想金国的结局,他自始至终都不想走到这一步。他也相信不管怎样,宋朝都需要一个战争借口。这回好了,蒙古主动与宋朝开战,宋朝被迫自卫反击,哪怕彻底灭了蒙古,都不需要什么借口了。
一个错误的决策,将蒙古拖进了深渊。宋朝成了这场战争中正义的一方,甚至很多蒙古人都认为是蒙古做错了。讲道理的蒙古人站在道义上,认为蒙古做错了。大多数蒙古人则因为对宋战争的重大失败,觉得蒙古做错了。要是蒙古赢了,就绝对没错。蒙古错就错在了没打得过宋军,错就错在了选错对手。依靠战争劫掠的国家,必定不会将发动战争当做错事。宋朝的确给蒙古带来了恐惧,依然不够。真正见识过那种威力的蒙古人,基本都没能回来。这次大宋骑兵进入蒙古,双方没有发生面对面的战争。这让蒙古人重拾自信了。之所以对宋战争失败,是因为蒙古进入宋朝境内作战。宋朝地形与大草原完全不同,不适合骑兵奔袭。而宋朝骑兵进入蒙古作战,就现了原形。在大草原上,蒙古骑兵为王,宋朝骑兵根本就找不到决战的机会。让宋朝骑兵来,遛死了他们。等到宋朝骑兵疲惫,调转马头冲锋,定能让宋朝骑兵有来无回。蒙古人之前获得过太多胜利,哪怕是对宋战争失败后,还是能轻轻松松的灭掉花剌子模。蒙古人可以战败,战败有原因,是不适应地形,轻敌冒进,并不是蒙古骑兵实力不济。宋朝骑兵也就那么回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乌兰察布大屠杀后,蒙古人将宋朝的克制当成了软弱无能。蒙古攻打宋朝失败,损失七八万人,竟被蒙古当成了轻敌冒进,不适应地形。大宋骑兵入蒙古作战,蒙古人惶惶然北逃,结果又认为宋朝骑兵不够强悍,没法在蒙古草原上长途奔袭作战。这样的乐观自信十分罕见,完全能够与三哥相媲美。骄傲可以,总要有骄傲的资本。没有资本的骄傲会被缺做笑话。到底,也是大宋给蒙古的教训不够。北撤归来,很多蒙古部落对铁木真的决定颇有微词。在蒙古大草原上被宋军追着跑,成什么事了?我们不去打宋朝,但宋军再来,定要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为此,铁木真想要往西迁徙的计划受到了阻碍。各个蒙古部落将铁木真的西迁当成了逃跑。一旦西迁就等于承认对宋战争的全面失败,蒙古人世世代代抬不起头来,永远被南边的汉人王朝瞧不起。蒙古人就生活在蒙古大草原,死守家园,谁都别想赶走了蒙古人。
铁木真建立起了巨大的威望,对宋战争的失败,也让他的威望和实力大损。蒙古人不愿意西迁,哪怕西迁有诸多好处,蒙古人也要和宋朝硬刚一次。铁木真作为统帅,他看得清强弱。一时莽撞,后果未必是两败俱伤,恐怕早晚会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他不动蒙古人,就剩下了与宋和谈一条路。只要两国保持和平,井水不犯河水,一切都好办了。宋朝答应停战,蒙古部落不去招惹了宋朝,就能相安无事。博尔术再次请求入宋,大宋朝廷不准,将使臣团拦在了边境外。铁木真写亲笔信给火真别姬公主,派遣最厉害的蒙古间谍送信。间谍刚入境就被镇江司捉了。没法子,想通过乔赊将这封信送到火真别姬手上。乔赊死活不干,铁木哥软硬兼施,吓唬了一通,他才不得不带着信回到了东北路。进了大宋境内,送信就很顺利了。那封信很快就到了赵盏的桌上。赵盏并无兴趣,将信随手丢进了垃圾桶。过了半晌,捡出来让容到镇江司。镇江司打开信笺,确定信中内容没有危险不当后,再次密封,想办法送到别馆,交给了火真别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