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改变生活习惯



    最近赵盏很犯愁。一个人太贫穷,没有钱花,没有饭吃,会犯愁。一个人太富有了,钱花不出去,饭吃不完,也会犯愁。贫穷有贫穷的烦恼,富足有富足的烦恼。赵盏就肯定属于后者,大宋现在太富足了。国库收入不必,每年的税收就有六千多万两银子,且年年增长。这还不算北方新收复的地区。从前大宋的粮食算是充足,足以应对一般的大灾年。却也不上太充足,至少赵盏认为远远不够。他最开始就想要东北方那片黑土地,他相信有了那片土地,能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现在他如愿以偿,他计划的没有错。去年朝廷迁居到东北方二百万人,还有许多百姓独自前往,与当地百姓加在一起差不多六百万人。六百万人种植玉米,所得粮食竟占据了大宋全年产量的二成。要知道大宋人口达到了一亿。六百万人创造二成的粮食产量,是个奇迹。

    六百万人根本吃不了这么多粮食,因运输艰难,距离遥远,没法完全将多余的粮食运出来。车马延绵数百里,部分粮食越了河北山西陕西一带,确保整个北方不会出现饥荒。大多数粮食就地储存,在辽阳和隆州修建了大型粮仓。只要没有大雪封山,从东北方运输粮食的工作一刻未曾停下。朝廷过,东北方会成为大宋最富足的地区之一。有了如此丰收,迁居东北的百姓极多,到了春统计,达到了一千万人,占了大宋总人口的一成。这里不仅有成片的黑土地,还有数不清的渔产猎物。纵有千万人口,依然算得上地广人稀。百姓到了东北方,立刻就不缺吃穿了。朝廷也鼓励百姓流动,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预期。这成了赵盏急需解决的问题。东北方人口迅速增长,多从事农业发展。六百万人能创造占全国二成的粮米,一千万人种植的粮米必定更多。粮食多帘然好,难在运输能力跟不上。十分之一的人口,留下十分之一的粮米,多出来的要分配到全国各地。怎么分配到全国各地?东北到岭南,南地北,几千公里,且隔山隔水。一车粮米启程,怕是没等到黄河,就吃没了。眼前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利用水路运输。

    京杭大运河未通,阻碍了南北内河运输。朝廷给都水监下令,春耕后,征调民夫,疏通京杭大运河。需要多少民夫征调多少,国库动用应急银子专款拨付。春耕后完成不了,秋收后继续。年底不能完成,朝廷将要对都水监问责。灭金之前,都水监基本将南方的航路疏通了。如今朝廷给了很大的扶持力度,北方的航路疏浚不成问题。用不着秋收后,夏就能解决。都水监表示有十足信心,定不负官家所停朝廷还下旨在东北最南部选址建造港口,名辽东港,设立辽东市舶司。在隆州以北建立新的城市,名阿城,安置新迁居的百姓。整个东北地区划分为东北路,隆州为首府,建立转运使司等各级衙门。东北路农闲时,主要任务是修路,四通八达的官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东北地区设立行政衙门管辖,在灭金时就该做了。拖到现在,是赵盏仍担心蒙古人。在蒙古骑兵攻击的范围内,东北路不安全。彻底解决了蒙古人,大宋内外才算是稳定了。赵盏寻不到攻击蒙古的机会,他也认为时机还没到。两国来往密切,交流频繁,他需要时间逐渐改变了牧民的生活习惯,已经奏效。边境地区聚居牧民在快速增长,从三十多万增长到五十万,五十万增长到了六十万。这个数字超过了蒙古人总数的一半。铁木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他没有好的办法。让蒙古牧民先种地,渡过饥荒难关。等有了充足牛羊,再回去继续放牧。可蒙古的牛羊非但不充足,反而在不断减少。每数不清的牛羊在乌兰察布交易,从乌兰察布到云中的商路上,牛羊群从未断过。铁木真根本拿不出充足的牛羊让蒙古牧民回归到曾经的放牧生活了。

    几乎所有蒙古部落都在边境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有意扩大贸易量。铁木真若以可汗的名义,不许出售牛羊,不仅要得罪了大宋,还会得罪了自己人。一旦内外交困,他无论如何承受不起。没有牛羊分给牧民放牧,就不能禁止牧民定居耕种。去年耕种的牧民获得了大丰收,本息偿还了借来的粮米,缴纳了粮税,依然有余粮。他们将粮食带到乌兰察布贩卖。宋朝律法不准出售粮食,却准许收购粮食。宋朝去年粮食产量剧增。物以稀为贵,粮食太多,价格难免下落。常平仓竭尽全力稳定粮价,做不到立竿见影,效果并不明显。宋朝粮价下落后,随着消耗和国家大量收购,价格缓慢上升。蒙古人产的粮食在贸易中的价格低于正常价格,但对蒙古人来,是笔不的财富了。辛勤耕种的蒙古人成了最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他们购买了木材砖瓦,学着宋朝的建筑盖起了砖瓦房。砖瓦房和周围的蒙古包成了鲜明的对比,令其他蒙古人格外羡慕。蒙古人都憋着股劲,要努力奋斗,争取明年也丢掉了蒙古包,盖起砖瓦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