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修史



    华夏文明之所以从未间断,不仅是因为文字承载了文明,也是因为我们拥有不间断的历史记载。自汉以来,为前朝修史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王朝更替,哪怕异族入主,这个规矩亦从未改变过。金灭辽,宋灭金,大宋必然要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金国1115年建国,到1196年灭亡,不过八十年。尽管任何王朝的国祚不会超过三百年,但八十年实在是太短了些。大辽享国二百多年,算上西辽差不多三百年,却不能这么算。东汉西汉,东晋西晋,南宋北宋,尽是皇族延续,若是能算作相同朝代,为何要分东西南北?这么算的话,金国在扶桑延续政权,要是还称作什么金,那么金国还没灭亡吗?辽史会加进西辽,西辽与大辽要明确区分开。赵盏不会让蒙古人踏入大宋土地,蒙古政权的历史未必有人去修了。顶多作为外族政权,处在零星的篇幅当中由后人去拼凑吧。

    这年冬大宋开始着手筹备修金史和辽史。朝廷下旨建立史馆,洪迈监修,任主纂官馆事。史馆其他同修人选之后议定。洪迈不再担任学部尚书,侍郎陆九渊升为尚书,负责学部工作。按照以往修史规则,通常以宰相或者副相作为监修。洪迈为尚书职,级别不够。但赵盏有意将他作为宰相培养,让他负责修史,也没人什么。何况,战乱平定,阁臣忙于治理国家,哪有多余精力监修?修史是大事,更应全心全意,不可分神。七名阁臣谁都少不得。这是官修正史,主要参与修史几人将获得署名,流传于后世。进入史馆,参与了修史,哪怕没能署名,依然是备受敬仰的人物,够吹几辈子牛了。修史的机会百年难遇,下才子听闻,都挤破脑袋要进史馆。那些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不用,多数修史官员主要从国子监和秘书省中挑选,其余少数名额会考虑民间学者。如同千万人过独木桥。自认为有能力的民间学者拼尽全力应试,希望一飞冲,获得官身。历史知识替代了四书五经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可人数仍旧极多,比科举还要困难数倍。

    年前,议政厅进行年终会议。对过去一年进行总结,安排来年的工作重点。明年的重点任务是对付蒙古人,没有异议。大宋未与蒙古直接交战,两国算是和平邻国。下面的人或许认为灭了金国,大宋可高枕无忧。根本没将蒙古人放在眼里。阁臣却不敢轻视了蒙古人。赵盏早前过,蒙古人是大敌,恐怕比金人更难对付。今日来看,赵盏或许是太高看了蒙古人,至少是太高看了此时的蒙古人。现在的铁木真还年轻,蒙古人还没开挂,军事实力未必弱于金国,但经济实力无法相提并论。战争需要消耗大量金钱,纵然蒙古骑兵消耗得少,也经受不起失败。他们发动战争正是为了劫掠金银,要是没能劫掠金银,战争就是失败的。大宋完全具备以逸待劳的优势,而赵盏不希望战争发生在大宋境内。他坚持要出去打。要想出去打,骑兵作为主力部队,需格外重视。大宋二十万骑兵,战马勉强充足,是不是该增加骑兵数量?再次成为了议题。赵盏主张兵在精,不在多。二十万骑兵,每名士兵分配三匹战马,勉强支撑得起长途奔袭。增加骑兵数量,每名士兵的分配的战马数量就会减少,直接影响了战力。再了,蒙古人那边到底怎么回事还不明确,知己知彼,方能有所应对。等到探明了蒙古饶实力,再议不迟。蒙古人大概率不会直接与大宋开战,这对蒙古人没有好处。大宋占据主动权,有充足的时间想办法。

    赵盏问赵汝愚:“东北地区迁移多少人了?”赵汝愚答道:“按照朝廷的安排,二百万人全部迁居完成。陆续有很多百姓前往,加上之前的居民,东北地区有百姓六百余万。”赵盏问:“耕地够用吗?”赵汝愚道:“朝廷运输了大型蒸汽机过去开垦,效果显着。那边冬来得早,如今不能开垦,需要等到春雪融。眼下耕地够了,要是再有百姓过去,不好。”赵盏道:“司农寺里的玉米种子发放如何了?”赵汝愚道:“正在有序进校东北地区全数发放,余下的发给其他地区。”赵盏问:“司农寺教授种植玉米的官员到位了吗?”赵汝愚道:“年后会陆续前往,不会耽搁了春耕。”赵盏道:“常平仓时刻关注市场部粮食价格,该扩建就扩建,别为了省钱闹出问题。要是市场粮食价格出现太大波动,影响了民生,常平仓又无力应对,我要问责。”赵汝愚道:“臣已安排下去,各地都在继续扩建。”赵盏道:“防火防水防鼠,我不多了。重点防硕鼠,他们敢偷我的米,我就要他们的命。在这方面不留情面,我最恨贪腐粮米的人。”赵汝愚道:“官家放心,臣会通告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