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高高在上



    礼部侍郎李巘到湖州接待北条义时。李巘曾与北条义时共同促进了大宋和扶桑的粮食贸易,北条义时自认为和这位侍郎有些私交。他不敢与殿前司表达不满,见了李巘,开始埋怨。酒宴上,北条义时:“大宋朝廷答应扶桑使团去南京城,为什么半路将我们拦下了?朝上国,为什么这般反复无常?”李巘安抚他:“扶桑使团去南京城是得到礼部同意。内阁和官家都不知晓。让扶桑使团暂时停在湖州是内阁出的命令。大概内阁觉得外国使团进南京城还不太妥当。”北条义时问:“扶桑敬仰大宋,使团绝无他意,有何不妥?”李巘道:“内阁这般做定有内阁的道理,我一个礼部侍郎怎敢妄自猜测?”他为北条义时斟了一杯酒。“高丽人在扶桑闹得很凶吧。”北条义时道:“区区五千人,算不得什么。”李巘心:“区区五千人扶桑至今没能剿灭,还不算什么?”他不道破。“你可知道高丽因何灭国?”北条义时道:“据是金国要求高丽割让土地,高丽不从,还试图反抗,被金国所灭。”李巘问:“为什么金国要求高丽割让土地,你知道吗?”北条义时道:“不太清楚。我想不会无缘无故。”李巘笑笑。将高丽使团擅自进入南京城,李义旼谩骂礼部尚书,对官家不敬的事原原本本的了。北条义时听得惊奇万分。高丽使团太粗陋,太目中无人了,敢在大宋官家面前胡闹,给宗主国惹了麻烦,灭亡理所应当。

    他听得出来李巘的意思。“扶桑使团与高丽使团不同。扶桑在宁波港递交了国书,得到允许后才启程前往南京城。我们没有对大宋不敬,全是按照大宋的要求行事。将我们拦下,这多少有些不合规矩了。”李巘道:“什么规矩?到了大宋,该按照大宋的规矩办,否则对扶桑没有好处,你是吧。”谁都看得出,扶桑使团千里迢迢来大宋定有所求。北条义时道:“我们会按照大宋的规矩做事。”他想了想。“我一直仰慕朝繁华,希望能到京城开眼界。此处距离南京城不远,不知能不能让我们去京城瞧瞧。”李巘道;“若是你以私人身份来南京城,想不会有太大阻碍。作为扶桑使臣,代表你的国家,便不能没有限制了。”北条义时见没有回旋余地,只得道:“不敢瞒大人,我此行代表扶桑求见大宋皇帝,望请代替上书。”李巘道:“那不可能。”北条义时忙问:“为什么?”李巘道:“莫是你,源赖朝来了,官家都不一定会见。”北条义时道:“大宋皇帝不接见外国使臣吗?”李巘道:“看官家的心情了。官家如果想见,就会见,不想见,就见不着。”北条义时道:“所以想请大人帮我上书请求官家接见。”李巘道:“官家广开言路,群臣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但除此之外,要按照规矩行事。我只是礼部侍郎,哪能越级直接给官家上书?”

    北条义时道;“朝派大人来接待扶桑使臣,定有交代,难道皇上不知晓?”李巘道:“上意难测,我怎敢胡?让我来接待扶桑使团,是尚书大饶差遣。”北条义时见他不似的假话。他出使大宋,重任在肩,关乎源氏政权的生死存亡。只能当面与执政者请求,李巘的官阶无疑是不具备这样大的权力。他:“事情太重要,望大人能替我向上一。”李巘道:“我可以替你给尚书大人去函。扶桑使团有什么请求?先跟我讲讲。”北条义时道:“来惭愧。扶桑内部叛乱没能尽快平定。去年交付给大宋的粮米已非常艰难,今年的粮米实难凑齐。许多扶桑平民饿死冻死,没能熬过冬。请求大宋看在苍生黎民的面子上,允许将粮米贸易往后拖延一年。”李巘端着酒杯不话。北条义时道:“我见到朝的百姓,个个红光满面,生机勃勃。粮米价格极低,一个铜钱可以买三个白面馍馍。想朝丰收,仓廪充足,不会差了扶桑那么点粮食。”李巘道:“话不是这么。你所在的地区是江南,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这里物产丰富,气候适宜,经济发达,不缺少粮米。大宋很大,有数千万人口。北方战乱刚刚结束,朝廷要拨付许多粮米金银帮助恢复。西南方多山地,不适合粮食种植,年年都要从别处调拨。西北方缺水,粮食产量不高。宋金战争没有彻底结束,军粮又要储备。你所见只是表面,大宋一直缺少粮米,从未有足够的时候。你想想,大宋要是不缺粮食,何必跑到扶桑去购买?而且是以三倍市价,难道大宋会无缘无故这么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