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摊丁入亩-第2/3页



    完颜珣的到来,只能稳定军心,其余的什么都做不了。蒙古人对太原城以北,中都城周围进行了惨无壤的劫掠,金廷眼睁睁看着,无力应对。夹谷清臣的几万骑兵日夜兼程赶到京畿时,只余下一片焦土,遍地尸骸。许多村镇被抢劫烧毁,许多百姓被屠杀掳走。面对骑兵,百姓连逃走的机会都没有,最是凄惨。蒙古人抢的盆满钵满,金银无算,掳走的年轻百姓就有二三十万,屠杀的百姓不计其数。铁木真带着大队伍直接从西夏境内归蒙古。这是给大宋看的,给赵盏看的。你们宋朝不是什么都不愿和蒙古人联合攻打金国吗?看清楚了,没有你们宋朝,大蒙古依然能取得重大胜利,让金国付出惨痛的代价。西夏严阵以待,吓得够呛,不敢吭声,向宗主国求援。铁木真不想与宋朝为敌,只是借道西夏,并未做出敌对行为。赵盏当时陪着锦,这些事都是后来才知晓。

    蒙古人和金国的这场战争,铁木真完胜。得到的财物人口暂且不,还彻底消除了蒙古人内部的纷争。那两万蒙古骑兵被困在海边,金人像射兔子那样射杀,只有几千人下马投降,活了性命。那两万骑兵才不是铁木真部署的疑兵,全是反对铁木真的部落牧民。蒙古人劫掠金国东北方后,下一步该怎么做,产生了分歧。当然最佳方向正是直接从东边突袭金国京畿。金国在东边的防御力量薄弱,又没有长城这种人工防御,最是容易。铁木真则以为,蒙古人劫掠多日,从东边突袭京畿,无法做到出其不意。金国不定已在为此做准备。不如虚虚实实,在金国以为蒙古人要从东边突袭时,蒙古人撤到北边,从北边突入金国境内,这才能出其不意。反对铁木真的部落不赞同,坚持要从东边突袭。铁木真正需要人牵制迷惑金军,顺水推舟,让这些人去送了命。这些人也没想到金军会调动三十万人围他们,进了口袋,再没能出来。反对部落几乎被完全消灭,铁木真在蒙古的地位不可撼动。

    反观完颜璟,一意孤行,招致祸端。众臣极力劝阻无果,枢密院制定的作战方案没有差错。夹谷清臣和仆散端杀伤了两万蒙古骑兵,执行力完全合格。北方防线本就薄弱,因大战略失误,被蒙古人突破。仆散揆与两万将士为此殒命。所有责任都要完颜璟一人承担,是他的错,都是他的错,没什么好狡辩。蒙古人走后,自中都城以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很多村镇被焚毁,夷为平地,十室九空。灾**,很多时候**的危害更大,大得多。战火往往比蝗灾旱灾水灾造成的损失都要严重。阴阳两隔,妻离子散,百姓对蒙古饶痛恨,和对金廷的失望无以复加。完颜璟想赌。如同输了田地房产,输了妻子儿女,还想着要翻盘。拿什么翻盘,拿这条命做赌注,跟你赌最后一次。赌赢了,还我房产妻儿,赌输了,这条命是你的。完颜璟赌输了。他登上中都城头,遥望远处的几道黑烟,俯视城下聚集,寻求庇护的百姓。他看着战报,听着各种不好的消息,没有了之前的脾气。宋朝皇帝的亲笔信只写着两个字:“废物!”完颜璟淡淡苦笑,轻轻放在一旁。当一个人会发脾气,便是还有心气。一个从前常常发脾气的人,遭遇重大打击后,忽然不会发脾气了,便是丧失了心气,将一切都看淡了,甚至也包括生死。完颜璟的精神处在崩溃的边缘,连最喜欢的李师儿缩在怀里都提不起任何兴趣了。

    赵盏对金国的失败异常愤怒。大宋在金国对抗蒙古人时,不采取动作,让金国没有后顾之忧。铁木真几次三番派人想与大宋结盟灭金,赵盏不为所动。只因赵盏知道蒙古人心狠手辣,屠杀劫掠无恶不作。他希望金国能守住土地百姓,免遭蒙古人毒手。至于东北方,地广人稀,百姓有更多逃命的机会,蒙古人抢不到什么。实际上,蒙古饶确没在东北方抢得多少金银人口。可太原城以北,特别是京畿周围,人口稠密,蒙古人进来,损失之大,难以想象。时局如此,只要认真防备,完全有可能将蒙古炔在长城之外。关键所在,完颜璟是看不懂吗?你是怎么想的?蒙古人从金国劫走的金银人口,如同从大宋劫走,没有差别。既然金国无法抵挡蒙古人,那大宋留你还有什么用?黑云催压,山雨欲来,更大的灭国危机在酝酿,金廷有人对此忧心忡忡。完颜璟倒是不在乎,左右不过一死,有什么看不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