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宋军突袭金国



    蒙古人是金国的心腹大患。金国在蒙古人手底下吃过大亏,记忆尤深,至今难忘。若是背后没有大宋,金国倒是有信心对抗蒙古。背后有大宋,金国不敢集大部兵力在北方。兵力分散,难免南北都顾不上。最可怕的是,一旦大宋和蒙古联盟或者签订了协议,夹击金国,金国根本无力抵抗,必定会在短时间之内灭亡。这点完颜璟看的很清楚,唇亡齿寒,宋朝这边看的同样清楚。完颜璟认为只要赵盏主政,大宋出兵夹击金国的可能性最低。不能保证一定不会做,至少赵盏比旁人清醒。完颜璟没有别的路,如果蒙古大军压境,他只能倾全国之力去北方对抗蒙古。没必要和宋朝签署什么协议,签署了,不遵守,能怎样?也顾不得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如果大金和蒙古两败俱伤,大宋趁机发兵,灭了两国,不是没有可能。如今大宋和西夏接壤,西夏往北就和蒙古人接壤。西夏是大宋的附属国,大宋不是不能出兵去打蒙古人。希望蒙古人看清形势,别做愚蠢的决定。当然了,铁木真仍相信,大宋愿意和蒙古人联盟,共同伐金,以报国仇家恨。只是经过探查,金国从灾情中恢复,宋金之间有大量贸易往来,回头伐金并非是好时机。蒙古人继续探查,大军没回来。这让完颜璟松了口气。暂时没了外患,内忧也足以让他焦头烂额。

    黄河水患。之前的旱灾蝗灾后,去年算是风调雨顺。可随着雨量的增长,黄河两边的堤坝均不堪重负。当年宋金战争,南宋宰相杜充掘开黄河大堤,阻拦金军。黄河南北一片泽国,多年积累的财富和各类设施毁于一旦,百姓死伤无数。高宗用这种货色治国带兵,不败才怪。**比灾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也更该被人谴责。怪不得那么多汉人百姓站在金国这边,一个决堤,南宋真的将百姓的命运生死当一回事了吗?随着朝廷南迁的百姓是好样的,没随着朝廷南迁的百姓也完全能够理解。不得不让人想起,很多很多年后的花园口决堤。为了阻拦日寇的进攻步伐,**炸开了黄河大堤,淹死百姓近百万,近千万百姓遭灾。在军事上来讲,或许有一定价值。但用百万平民的性命做筹码,损出了际,**的结局从那时开始已经注定了。

    回到这个时代,黄河的问题非常严重,以河南河北流域尤甚。完颜璟知道问题很严重,他能怎么办?修河堤要花钱,花很多钱。金国国库连正常的支出都费劲,哪有多余的银子修河堤?金国贵族生活奢靡,花销巨大,就是没银子修河堤。也莫旁人,完颜璟一样生活奢靡,修宫殿,修林园,哪都少不了这位大金皇帝。修河堤?修了河堤,我拿什么修宫殿?所有金国贵族的通病,完颜璟避免不了。国库没钱,没钱也不能从我的日常花销中扣除。我的花销是经地义应得的,凭什么让我节衣缩食?完颜璟自己不带头节省,上行下效,下面的贵族为什么要节省呢?反正归根结底一句话,国库没银子修河堤。金国都水监丞田栎多次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修缮,再不修,河水泛滥,无可挽回。金廷只能派人去调查,评估水患的可能性。调查出什么结果,金国也不会出银子修。还自我安慰:“黄河水势不同寻常,变化不定,不是人力可以斟酌、可以指使的。”那么既然人力不能改变,就顺应意吧。

    如果这个时代没有赵盏。完颜璟接过完颜雍留下的强盛国家,立志成为千古名君。他喜爱汉文学,吟诗作对,无所不能。他推崇汉文化,用汉文化理念治国。金国逐渐向着汉人治理国家的方式转变。有好处有坏处,也难免会重文轻武,生活奢靡。他有治国才能,前面的路都对。一步走错,便错在了黄河水患上。可能完颜璟错判了黄河水患的危害,可能他单纯是不想花巨量金银修河堤。最终酿成了历史上着名的黄河水灾,金国国力急转直下,很快就灭亡了。自是灾,更是**。金廷如果及时修缮河堤,很大概率可以避免这场大灾。完颜璟也不至于无法收拾残局,导致后期的郁郁不得志,早早死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