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战略定力-第2/3页
所以,得提前激化毋丘俭与司马师的矛盾,让他们之间提前爆发战争,才能保自己安全。
而且,司马师有眼疾,如果让毋丘俭做出某些可以气得加重司马师病情的举动来,岂不更好?
朕近期不又可以暗募兵勇了吗?
于是,曹髦复又起床,命人召来蔡仁。
皇帝深夜召见,不仅蔡仁吓坏了,徐霸、典刚也赶紧起身,一起跑到曹髦的寝宫来。
这个时候,曹髦已经无须再进卫生间讨论重大事情了。因为皇宫的侍卫开始有些怕他了,不敢过分的靠近他的寝宫,也不敢在有访客来的时候滞留在他的寝宫。
众侍卫退出曹髦寝宫之后,曹髦关上大门,又转身低声说:“三卿来此甚好,朕和徐霸、蔡仁一起议事,典刚辛苦些,出去巡视朕之寝宫吧。”
典刚会意,起身握着一双极沉的铁戟就走。
蔡仁低声问:“皇上,您怎么这么深夜还不睡?您正长身体,熬夜不好。”
曹髦含笑说:“当皇帝也不可能高枕无忧,朕也有睡不着的时候。有些事情,咱们得提前谋划,比如,淮南毋丘俭即将起兵反司马师的事情,咱们得助毋丘俭一臂之力。”
徐霸惊骇地问:“真有此事?但是打起来,于大魏不利呀!这不都是大魏的兵马吗?自己人打自己人,闹得自己的国家损兵折将,劳民伤财。”
蔡仁没有吭声,较之徐霸,蔡仁相对文静些,耐性也好。
曹髦解释说:“毌丘俭儒士出身,却洁身自好,不站队,但始终忠于大魏,忠于大魏的皇帝。
故而先后得势的曹爽、司马懿均允许毌丘俭握有重兵,戍守边疆重镇。继父掌权、威望不足的司马师也对毌丘俭敬重有加。
但这种情况很快便发生了改变。
去年三月,夏侯玄、李丰等重臣密谋取代司马师首辅的地位。事情败露,被司马师诛杀全族。同年九月,先帝曹芳不甘大权旁落,想利用司马昭因伐蜀被召见的时候反击,夺取司马昭所指挥的部队攻击大将军司马师,但事情败露。
司马师逼迫郭太后废黜曹芳,立朕为帝,操纵朝政。毌丘俭向来忠于大魏,镇边疆,平高句丽,击退东吴进犯兵马,也与夏侯玄、李丰平素友好,亦感昔日明帝知遇之恩。他维护皇权,想稳定大魏,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有何不对?
朕现在无兵权,号令他们,他们也不会听。
君王地位不稳,天下必乱,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所以,朕并非故意支持毌丘俭起兵,并非喜欢损兵折将和劳民伤财,而是只能利用这件事,巩固皇权,稳定大魏天下。
如果皇权不稳,何谈中兴大魏,一统天下?百姓又如何能安居乐业?再者,就算朕不利用毌丘俭和司马师开战这件事,他们一样要开战的,一样会损兵折将的,一样劳民伤财的。”
徐霸频频点头,明白了。
不过,蔡仁却说话了,他焦虑地说:“但是,西蜀和东吴必定借机起兵攻我大魏,届时,我大魏危矣。”
曹髦摇了摇头说:“当年诸葛亮北伐,我大魏须倾举国之力应付,但是,现在不用了,陈泰镇守西南边界,足可应付。
姜维不是诸葛亮,既无诸葛亮的权势和威信,也无诸葛亮的宏大战略目光和计谋,他只顾攻击我们些小城池,没有用。”
曹髦说到此,顿了顿,呷了口茶,又继续分析说:“蜀国人口少,兵力不足,蜀国的文武大臣也不愿打仗,早在诸葛亮年代,那些文武大臣和民众都不愿意打仗,更何况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