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第2/3页



  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李安也大概看出了锅盔的制作工艺,首先自然是发酵面团了,然后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排气揉匀,将面团分成两份,将每一份揉匀,将每份擀成薄片涂上油。撒上两小勺盐、两小勺胡椒粉、三小勺孜然粉涂匀,自下而上,紧紧的卷起,稍微搓长,盘上卷,尾端塞入下面。

  然后稍稍擀薄,撒上一勺芝麻,用擀面杖再擀几下,擀成生坯形状,做好的两个锅盔生坯盖上锅盖发酵一段时间,轻轻放入二次发好的锅盔生坯,小火慢烙,烙好一面,轻轻翻面,烙成两面金黄即可,烙好的锅盔,出锅放入平盘,供客人们挑选,当然,在供不应求的时间段,是不存在挑选的,基本上就是刚刚放入盘子就被买走了,客人们还需要排队。

  其实,益州城做锅盔的小店还是挺多的,但同样的食物,经过不同之人的制作,在味道方面是会有一点区别的,做的味道好,比较正宗的小店需要排队,而口味不佳的小店,生意就很是一般了。

  李安自然要品尝口味最正宗的锅盔,所以,特意跑来排队了,哪怕多等待一段时间,那也是值得的。

  等了好一阵子,终于轮到李安了,因为好不容易排队的,所以,一口气买了四个,这让后面排队的都颇有一点怨言,一般排队买锅盔都是一两个,购买四个的很少。

  李安没有理会身后人的不满,自己拿了一个,其余的分给陈龙等人,并随意的掰了一小块放在嘴里品尝。

  “恩,味道果然正宗,不错,好吃的很呢?”

  李安尝了一口之后,非常满意的说道。

  小小的锅盔,制作的材料和工艺都非常简单,但却能有如此口味,确实非常的不错,让李安颇为满意。

  “贵人是外地来的吧!这可是咱们蜀中著名的包记锅盔,咱们蜀中还有好多种类的锅盔呢?”

  一名路过的百姓开口说道。

  “哦,还有更多的锅盔,能不能给我讲讲?”

  李安好奇的问道。

  这名百姓一口气讲解了好多种锅盔,其中有公安锅盔,这个所谓的公安锅盔,自然就是公安这个地区出产的锅盔了,制作工业也不难,准备的材料更是简单,只需要一个油桶,揭去上盖,里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间,再配上一块案板,这就可以开张了。

  制作公安锅盔一般是两个人,一人称白案,负责在案板上揉面,不断将一团团发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觉得满意后,再放在一旁醒着,另一个则可叫成红案,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加糖,咸则加盐,甚至还可以加辣椒,油重油轻,悉听尊便,得到完整的吩咐,才将醒好的面团三下两下,抻宽拉长,有时成海棠叶状,有时成鞋底样,最后再摇动一铁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凿成了筛状的孔,盒子里面装着芝麻,多几下少几下,都可随意,这一切在三两分钟完成,红案师傅便将面食迅速贴进了炉膛里。

  这时候,人们才注意到炉膛里还燃着一盆熊熊的火,或者是木炭,或者是无烟煤,这是烤制锅盔的唯一能源,大约也不过三两分钟,师傅便用一把专用钳子,轻轻从炉膛里将体积增大近一倍的锅盔取了出来,直接递给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

  这时候的锅盔,外焦里嫩,松软适宜,拿着似乎有点烫手,吃着却感觉挺好,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刚才还在案板上的面团,就这么消失了,如果没有留在嘴角的一股余香,人们甚至想找找刚才拿着的锅盔到哪去了。

  吃锅盔,一不要工具帮忙,无论是筷子还是勺子,二不要菜肴佐餐,不管是咸菜还是鲜菜,三不要桌椅板凳,锅盔就适宜站着吃或者走着吃,有人吃烧饼要一碗豆腐脑,说干嚼咽不下,吃饺子还得配一碗汤,理由是原汤化原食,唯独这锅盔,好像没这么多讲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一个锅盔只有几文钱,无论是形式还是价格,锅盔都是不折不扣的大众食品。

  令人奇怪的是,就是在公安本地,稍有档次的小店,都没有锅盔的席位,要吃锅盔,必须到简陋的街头巷尾,在公安县走街串巷,想寻找公安的锅盔正宗,出人意料,和其它地方的小吃相比,这里没人称自己的锅盔属于什么门派。无论是问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问血气方刚的青年,他们都轻轻一笑,不就是做锅盔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