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借债发展-第2/3页





    司马光连连点头,“师父说得对,那,那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王宁安毫不犹豫吐出两个字,司马光当场就昏了。

    “发债!”

    “我的师父啊!”

    司马光哭了,“好不容易把债还了,你还要发债,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要不咱们商量一下,我去管军也好,管吏治也好,总而言之,财务这块,师父另请高明吧!”

    “不请,就是你了!”

    王宁安让司马光老老实实坐着,然后对他说道:“幽州西山的火车已经能用了。”

    司马光一愣,立刻道:“师父,就是用蒸汽机驱动的?”

    “没错,过去一年,他们铺好了轨道,又改进了几次,终于研究出了可以运转的火车!”

    司马光惊喜问道:“效果一定不错吧?”

    “嗯,能拉15节车厢,每节能装两万担煤炭。”

    “嚯,一共就是30万担啊!”

    王宁安含笑,“关键的是驱动火车,只要一个司机,两个产煤的就够了!”

    “啊!”

    这回可把司马光惊呆了,他差点坐在了地上!

    一担是120斤,一头毛驴,最多能运两担煤出山,还需要一个人牵着。

    要运走一节车厢的煤,就要1万头驴,一万个脚夫!

    一列火车,递得上15万头驴,15万个脚夫!

    司马光稍微想想,又立刻摇头了。

    账不能这么算。

    用那么多的驴,那么多的人,需要多少草料,多少粮食,而且狭窄的山路能不能摆得开?如果有伤损意外,又要怎么赔偿……

    把人工成本也算进去,火车带来的效率提升,就是几十万倍,甚至更多!

    这可真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司马光也不淡定了,“修,一定要修铁路!无论多少代价,都没有问题!”

    王宁安轻轻一笑,“没多少代价,就是发债!先发2000万贯!”

    一瞬间,司马光的脸就黑了。

    “我说师父,你就不能想点别的办法,比如让沿途的百姓捐款,或者让商人出资?”

    王宁安摇了摇头,“君实,我计划修两条铁路,一个是从幽州向南,直接到金陵,另外再修一条,连接两京,这样就形成了十字形的铁路格局。”

    “师父的想法好,弟子赞同。”

    王宁安又道:“这两条铁路,都是几千里远,沿途道路地形复杂,需要征收土地,发动民夫,又要有最好的工匠测量设计,安排施工……整个过程,必须倾国之力,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没法成功……靠着老百姓出钱,或者商人投资,他们承担不起风险,唯有朝廷才能扛得起来!你说吧,不发债能行吗?”

    ……

    王宁安曾经想过,蒸汽机也发明了,工厂也建立起来了,是不是就可以功成身退,等着大宋自己跑步进入工业化了?

    经过这两年的观察,王宁安断然摇头了。

    事情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咱们不妨先想想,英国为什么能工业化,或者在工业化之前,英国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英国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海外的金银流入,资本充足。

    其次,英国又向海外移民,使得劳动力缺口变得非常大。

    而什么是工业化呢?

    就是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过程!

    英国很有钱,又严重缺乏劳动力,还面临着庞大的海外需求,等于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尽了!

    这时候有钱人,资本家,自然愿意使用机器,代替人工,增加产出,而工匠们,也不断革新技术,提升效率。

    这样一来,水到渠成,工业化就率先发生在了英国。

    很多人都扼腕叹息,觉得中国有几次都走到了工业化,资本化的门槛,就差临门一脚……其实这是个幻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能看得出来,以中国的体量,不论是涌进来多少资本,摊到庞大的国土上,都变得十分稀薄。

    其次呢,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始终充裕,对机器的需求就不是那么强烈。

    所以,两个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如何能进入工业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