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章 叉杆儿-第2/3页



        几人撑了个半死。

        这是我一辈子吃过最好吃的牛杂汤和粮饼。

        若干年之后,我曾再次去赶鲁省大集,想找回当年的感觉,可惜物是人非,而且食材里加了大量味精,完全咂摸不出任何滋味。

        人生的美好,往往就在一瞬间,过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岁月太短,希望大家能勇敢爱、开心笑、尽情闹。

        车没那么快走。

        我们在集市逛了一圈,倒见到了一位卖猪肉的汉子手拿着一柄小皮杆子,用皮杆子在赶飞在猪肉上的苍蝇。皮杆子的把柄只有手掌大小,下面接的皮不成团,散开着的几条牛皮,三十多厘米长,由于它放在肉铺旁边,通体油光滑亮的。

        关键是把柄上有精致的花纹,让人眼前一亮。

        我在肉铺上晃了一圈,已经看到了把柄上面的字:“天香街教坊司。”

        陆岑音低声问:“看中了?”

        我点了点头:“你觉得那是啥?”

        陆岑音笑了笑:“考我?把柄纹饰属于典型明中晚期风格,上刻教坊司几个字,显然是户部下面教坊司头头所用的叉杆儿!年代不算太久,但这种杂项物件非常罕见,可以卖出好价钱!放正规的拍卖行,三四十万绝对没问题。”

        简单解释一下这物件。

        唐朝重礼乐,李世民专设一个机构叫教坊,选拔有音乐以及表演才华的宫女进去深造培训,待有祭祀活动或者大型宴会之时,召集她们来表演才艺,搞搞气氛,算比较雅致一个机构。

        后来到明朝变味了。

        教坊司成了关押罪臣妻女、战俘妻女、抢来民女等人的所在,里面倒也培训音乐才艺,但却成了高级官吏们的娱乐场所,教坊司逐渐演变成官方开办的青楼,隶属于户部管辖,而管理教坊司的人则是朝廷官员。

        官员下面一般会有一个老鸨。

        老鸨专门教训、管理、统领教坊司的姑娘们。

        但这些姑娘原来都是罪臣的妻女,大户人家出身,刚进去之时一般都不大听话。

        这个时候,老鸨往往会拿上这么一柄叉杆儿,双手叉腰,凡见到不听话的,就用它来抽对方的身子。

        别看这东西小。

        由于上面的皮鞭是散成几条的,浸上桐油,又韧又滑,抽起来多倍痛疼,让人生不如死。

        到了后来。

        “叉杆儿”这词儿便成了恶毒老鸨的代称,形容窑子里背后有势力的人。

        一柄叉杆儿。

        震十里花场。

        现在大家知道那句歌词“苟苟营当家的叉杆儿唤作马户,十里花场有浑名”啥来历了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