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平地一声春雷-第2/3页



    众所周知,所谓阁老负责修史,其实都是挂名。

    无论是徐阶还是李春芳“负责”,都只起到监督、总揽作用。

    真正干活的是被抽调来的各部官员、翰林、国子监高级监生。

    从洪武五年开始,国子监就有监生实习制度。高年级监生到各部实习,时间三个月、一年、三年不等。

    晏珣惊讶地发现,有不少监生来他这里走门路,想参与到修《世宗实录》的项目。

    “今年是乡试之年,你们不抓紧时间准备秋闱,还有心思去修史?”晏老师语气不赞同。

    这些监生:“我们是荫监,这一科中举的机会不大。不如跟在大人们身边学习,将来入朝为官也是资历。”

    白了这些都是官二代,甚至可以不用科举就能当官。

    一个典型的栗子,现任阁老徐璠,就是从监生直接出仕,官至太常寺少卿。

    当然徐璠挺有能力,曾经做大包工头,主持重修永寿宫。

    他的栗子,侧面明在大明朝,读书好不如有个好爹。

    “既然你们都想参与,我就组织一次考试,选择优秀的人才举荐给李阁老。”晏司业很公正。

    监生们傻眼,还要考试?

    送礼不行吗?

    晏司业开个底价,咱们竞标也行嘛!

    有人走晏珣的门路,也有人走李春芳的门路。

    为了咬一口《世宗实录》的饼,不知多少人费尽心思。

    晏鹤年:……我没主动开口啊!是李春芳请我去的!我只好穿戴整齐去文渊阁,近距离围观阁老们火力全开。

    京察开始了。

    隆庆皇帝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很紧张。

    他找个机会跟晏珣嗑瓜子,嘀咕:“他们要干起来了!朕的目的是改革吏治,不是把徐阁老或者高先生赶下台。”

    晏珣声:“我提醒了太岳,他有所准备,这一次京察一定能取得效果。”

    如果不提醒张居正,结果就是像历史上那样,第一轮京察被处理的都是南方人。

    高拱把事情办得太难看,让言官抓住把柄、一顿围殴。

    隆庆目光凝重:“整顿吏治,相当于除去病根,其他的事情才能开展。否则开海、改革军队,都没法进校朕在登基诏书‘大弘新化’,一定要做到!”

    大弘新化,就是要实行新政。

    晏珣鼓励:“陛下已经很努力啦!下一步开海,我们找个可信的人去南边收海关税,朝廷就不缺钱。有钱就能练兵,一切目标都会按部就班的完成。”

    起来,“隆庆开海”之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明。

    可为什么到崇祯的时候,皇帝还那么穷?

    因为钱没有被收到朝廷。

    某些利益群体靠着海贸富得流油,银子多得实在花不完,不得不在地上挖很多大坑埋起来。

    改朝换代之后,不知道便宜了谁。

    这算不算是讽刺版的“藏富于民”?

    隆庆皇帝受鼓舞精神大振,高兴了一会儿又叹气:“第一波京察,朕让高先生在前面冲锋,他要面对众多攻击。”

    从来改革都是得罪饶。

    吏治改革更加是。

    平时大家懒政怠政、随意摸鱼翘班,你突然要突击检查、明确绩效考核,谁受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