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小汪失踪了-第2/3页



    但戚继光再获大胜,对付胡宗宪会更难。

    必须有打动皇帝的理由,让皇帝忍痛放弃东南柱石。

    翰林院这一次招进十几个庶吉士,晏珣选王锡爵、余有丁帮自己修《承大志》。

    这两位原本都是一鼎甲之才,终于还是走进翰林院。

    他们很高兴,参与修《承大志》,三年后就影留馆”的机会。

    还是晏珣够义气!

    有人欢喜,有人不满。

    另一个庶吉士戚元佐问:“晏编修为何不选我?虽殿试时我的名次比他们低,但如今都是庶吉士。”

    晏珣微笑:“前些日子你去帘子胡同,被高大人逮到,被他教训是吧?”

    戚元佐梗着脖子:“高大人不去帘子胡同,又怎么会逮到我?”

    “他是去逮旁人,只是碰巧遇见你。”晏珣正色道,“按照律令,官员不得**。你以前没有正式入职,还可以通融。今后身为翰林,当严守法度。”

    高拱其实是去逮裕王。

    谁知消息有误,那日裕王微服去的是卢沟桥榷场,研究皂化反应。

    大鱼没逮到,逮到虾米。

    戚元佐被逮到短处,只好黯然退下。

    ……晏珣这个童子!自己不好女色就不准别人找姐姐,真是太霸道!

    ……高拱也有问题,你自己去帘子胡同,还不准我去?

    日子如流水般过去,沉迷于编新戏的李开先某一日忽然发现,好多没听到琵琶声?

    咦?汪德渊呢?

    他到晏家问:“德渊有没有跟你们去哪里?他若是回家乡,应该跟我一声。”

    晏珣眨巴着眼睛:“我不知道……让我爹来算一算?”

    “好!”李开先极信任晏鹤年的卜算能力。

    当初他对重回朝堂已经绝望,晏鹤年却算到有朝一日枯木逢春。

    这不是准准的?

    晏鹤年匆匆忙忙赶回来,一听是这事,掐指一算:“汪就在杨仲泽的船上。”

    李开先一怔,着急地:“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为何不阻拦他?宁德那地方,是由得他胡闹的?”

    晏鹤年坦诚:“我一开始也不知道,回城后找不到汪才猜到。您莫着急,他们走水路南下,要过高邮。杨可以把人赶下船。”

    李开先苦笑着摇头:“杨仲泽不动汪德渊。这子,不吃一点苦头不知错。”

    事已至此,还是赶紧给汪家去一封信。

    至于汪家能不能拦住汪德渊,只能听由命。

    退一步,宁德很危险,凭什么杨仲泽能去,汪德渊不能去?

    送李开先离开后,晏珣抱着手臂看着父亲,严肃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那神神秘秘的,一定早就知道汪德渊离家出走。”

    晏鹤年摸着胡子:“徽州汪家搞海贸走私,熟悉倭寇的情况。高邮汪氏是从徽州分出来的,双方还有来往。汪自己提出要去帮助杨仲泽。”

    “他?弹琵琶托?”晏珣一般不这种刻薄话,此时是真的担心汪德渊。

    “你不要瞧人。汪能够跟黎大合伙卖玻璃镜,也是一个精明人。他如果没点本事,汪家能把海贸的事告诉他?”

    汪三老爷眼看这个儿子科举无成,索性让他走另一条路。

    汪家不缺当官的子弟,倒缺一个能在外面搞大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