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预言和慧眼-第2/3页
韩绛,字子华,真定灵寿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名列第三,第四名正是王安石。
治平四年正月,英宗病逝,赵顼即位。六月,时任三司使的韩绛上书指出差役法的弊端和危害,需要改革。
正是这次上书吹响了变法的号角,当时的王安石还在江宁打酱油。
赵顼流露出变法意图后,韩绛和弟弟韩维一起举荐了许多人才,其中就包括王安石。
西夏集兵的消息传到汴梁之时,王安石正在跟韩绛吵架,争执的焦点就是韩绛最初上书提及的改革役法。
韩绛并非完全反对王安石制定的《免役法》,而是对其中收取下户免役钱以及免役宽剩钱有不同看法。
当时两人同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绛比王安石大九岁,既有变法首倡之功,又是王安石的举荐人,结果他愣是吵不赢。
两人一同请命,其实是让赵顼在两人之间做个决断。赵顼选择了王安石,韩绛离开汴梁,去了陕西。
听到这里,王大卫突然不想找王安石聊了。
韩绛到了陕西,知道自己不擅兵事,但也不以为意。
身为宰相,难不成还要亲自披坚执锐?虽然自己不能打,但只要识人、用人,安排能打的人去打不就行了。
韩绛对自己的识人之术颇为自信。
韩绛“识”到的第一个人才叫种谔。
种谔是名将种世衡第五子,骁勇善战,在整个西军体系中是出了名的能打。
别人能打可以做到“闻战则喜”,种谔则更进一步。
治平四年,种谔在上级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率军出击,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收复绥州,共缴获酋长首领三百人、一万五千户、兵士一万人。
西夏聚集四万人马,想要夺回绥州。
种谔指挥宋军、降军以及绥州全体老弱妇孺协同作战。追击敌军二十里,俘获斩杀甚多。
韩绛非常欣赏种谔,种谔投桃报李,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西夏这次聚集兵力的目标是环庆路。
环庆路地势险峻,加上几十年经营,寨、堡无数。
西夏要想有所收获,必定抽调各处精锐,包括西夏的龙兴之地——银州、夏州。
届时,环庆路主守,泾原、秦风两路协防,而他种谔可以率领鄜延路的军队向北越过横山,只扑空虚的银、夏二州。
韩绛大喜,当即任命种谔为鄜延钤辖。
离开鄜延路,韩绛继续西进,到了庆州。
当初挑事儿的庆州知州李复圭已经卷铺盖滚蛋了。不过他是文官,死不了。
没准儿过几年抱上个大腿还能复起,继续作妖。新任庆州知州叫王广渊。
在庆州,韩绛又用他的“慧眼”找到第二个人才——王文谅。
王文谅的出身可没有种谔那么优秀,他原本是西夏重臣没藏讹庞的家奴,犯事儿后逃到了大宋。
谁也不知道王文谅是怎么就入了韩大宰相的眼。反正韩绛对王文谅言听计从、委以重任,特命他节制蕃军。
如果不是王文谅出身不好,韩绛不定会让王文谅统管整个环庆军。
王文谅确实是个人才,不过他的才能不是军事,技能点儿全都点在飞扬跋扈、欺上瞒下、坑害队友、争功诿过上面了。
可韩绛就是信任他,谁劝都没用。甚至,韩绛还把广锐军的战马夺过来给了王文谅统管的蕃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