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蒙禹的抉择-第2/4页



   蒙禹笑笑:“晚生知道首辅大人对之前得到的情报都不尽信,晚生此时可以对天发誓,远赴塞外,就是为写‘平边良策’亲身了解探查草原的真实情况,之所以成为额色库帐中的教习,也是因为晚生低估了草原的危险,却恰巧被额色库所救,这才与他立下五年之约,以报救命和知遇之恩。”

   杨荣依然看着他问道:“你所做一切,无非就是为了功名,为何不留在漠南大汗庭做额色库的大臣?以额色库对蒙先生的敬重,想来丞相一职定时蒙先生的。”

   蒙禹凄然一笑:“首辅大人无需如此试探,士为知己者死是不错,可士也有所为有所不为,晚生远赴塞外就是为了寻找对敌良策,做了额色库的教习,也让我更方便四处寻访探查,获得了很多之前得不到的东西,与额色库的交谈,也让我对草原和这位众矢之的的大汗有了新的了解,只要他将草原重新统一,大明面对的将是异常强大的敌人,晚生生是大明的人,死也是大明的鬼,恩已报完,自然要反回家故国略尽绵力。”

   杨荣点点头:“当初你忽然被汉王殿下收入麾下时,我们也曾暗查过你的底细,甚至怀疑过你是替额色库来做奸细的,听说汉王殿下是因为看了你写的‘平边良策’后才去见你的,老夫也找来看了,这才相信,你确实有一颗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

   蒙禹凄然一笑:“晚生的‘平边良策’,原本是希望首辅大人和几位阁老、尚书们能看到的,谁知道,石沉大海后,却偏偏只有汉王殿下看到,还亲自到晚生借宿的僧庐虚心求教,士为知己者死,又适逢其主,晚生自然是全力为汉王殿下效命。”

   杨荣遗憾的长叹一声:“哎,只怪这官僚机制的弊端,让老夫错失良才,若是让老夫早些看到‘平边良策’,老夫也会请旨征辟蒙先生的,奈何造化弄人,却偏偏是让汉王殿下先看到了。”

   蒙禹摇摇头:“能跟随汉王殿下,晚生毫不后悔,甚至很是庆幸,能得遇如此良主,蹇尚书找来时,晚生也以为殿下会拒绝,可谁知殿下却立刻答应,甚至还怕晚生借此做文章为他谋利,特意和晚生促膝长谈,这等胸襟气度,何人能及?晚生也按殿下所说,积极配合,不但帮几位大人修补了计划,还利用晚生和额色库的私交帮助义士成事,可惜,几位老大人对汉王殿下,却有些令人齿冷啊!”

   杨荣自然知道蒙禹的意思,沉声说道:“蒙先生,你愿意配合我们的计划,就是不愿意明蒙之间战端再起,百姓生灵涂炭,你也对陛下一次次的大规模北伐颇有不满,你的《平边良策》里,多半都是文治攻略,通商建市,移民通婚,内部分化,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等等,条条都是好谋划,可据老夫所知,汉王殿下最感兴趣的,却偏偏是其中两条有关武力平定的谋划,老夫可有说错?”

   蒙禹无奈的点点头:“不错,是这样,不过晚生已经在慢慢的说服殿下,殿下也开始明白文攻谋略手段有时比武力手段更有效。”杨荣苦笑着摇摇头道:“蒙先生欺我,汉王殿下和陛下太像了,老夫也曾经想过慢慢的劝服陛下,可是没用,你也看到了,陛下身体都已经这样了,还要一次次御驾亲征,你是知道的,这样的御驾亲征的花销是何等惊人的巨大,大明再也经不起这样的长期消耗。而一旦汉王殿下即位,以他在军中的威信,就算他想接受你的建议,那些急需军功的武将也会促使他对草原继续用兵,他又正值壮年,我大明势必会陷入长期征伐的泥潭之中。”

   杨荣说道这里,轻轻拍了拍蒙禹的肩:“陛下时日无多,若是汉王殿下即位,不出一年,便会倾全国之力对草原开战。内阁和朝廷百官都不希望再继续这样下去了,所以,我们都不会支持汉王殿下即位。其实你的平边良策,太子殿下已经看过,也十分欣赏,只要太子殿下登基即位,就会大力开始推行,届时,还需你这位最熟悉草原的大才亲自主持,不知蒙先生以为如何?”

   听得杨荣这样说,蒙禹的心理也激荡不已,自己的《平边良策》能得以全面推行,是他此前最大的心愿,而对汉王的劝服,也的确没有什么收效。蒙禹此时的心中也甚是煎熬,那个伟岸的身影浮现在脑中,豪爽,直率,豁达,从谏,对下属关怀备至,可是,偏偏嗜战如命,每次老皇帝御驾亲征不让他去,他都会暴跳如雷,在府中疯狂练功发泄,自己也经常看着那个落寞的背影一个人对着战甲弓箭生闷气,但他却绝会不找属下出气,宁愿一个人憋闷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