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锦绣山河-第2/3页



    你要问齐行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奥,他只能说是舅舅透露的。齐行记得舅舅的书房内就挂着这样一副巨大的地图,其中阴山、河西两条界限特意标记了出来,而这个书房齐行不知进了多少次。

    所以哪怕是这样一次号称最正规的考核也本就不公平:有的人苦心孤诣五六年只为这一次考核,而有的人早就在不经意间知晓了答案。

    再结合前面富国的策论,齐行心中了然。所谓“锦绣山河”四个字蕴藏的是这位开国之君未能一统天下的遗憾。阴山与河西,不只是国与国的分界,更是人力有时穷的无奈。

    对于北匈,困于对方居无定所、快速劫掠的战斗方式,除非毕其功于一役不然很难消灭对方。但对于西域那就真的是自身有心无力。齐都在临淄,西域在渭水以西,超长距离严重限制着大齐铁骑的脚步。远距离作战辎重问题永远是核心,同时战争的本质就是人口与资源的比拼。因此,这才有了之前的“富国”之问,虽老套,却关键。

    想通了这些,齐行有些怜悯的看了一眼台下正在奋笔疾书的同窗们,这道题应该很少有人能猜到真实含义,苏谦或许可以,但是以他的性子,多半不会在战争二字上多下笔墨。至于是否有其他“高人”能正确回答,齐行也有些猜不准,但是肯定不多。这些人中他只知道一个名气极大的苏谦,其余的人就两个字“不熟”。

    在这里齐行有必要声明一下,以上这些猜测都是他从他那位王宫里的舅舅那儿听来的,并不代表本人意见。

    关于北匈和西域齐行自己也是有了解一些,不过多是一些江湖事。大齐与北匈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王朝架构也存在于江湖。在大齐,中原地区多受儒、释、道三家影响,江湖氛围更和谐一些,虽然这种和谐只是相对于北匈而言,只要还有人存在,纷争就不会消失,大齐的江湖只不过没有将争斗摆上台面来谈罢了。

    在惯用武器方面两国也有所不同,大齐的江湖人士多用长剑。在中原,剑的地位尤为不同,无论是儒家的“君子佩剑,以彰其德”,还是道教的“法剑、符剑”,都凸显着剑这种兵器的地位,剑也是中原流传最久、最广的一种兵器。至于为什么不是其他兵器,齐行只能说“因为剑帅啊”,出去打架掏出一把剑和掏出一根棍子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气势。

    所以哪怕是不会使剑的新手,在行走江湖之前也会弄一把“宝剑”充充门面。更不用说在江湖中还存在着一些鼎鼎有名的神剑,每一把剑都代表着一段不平凡故事,同时也彰显着主人的不凡。

    据齐行所知,那些神剑似乎还有着各自的神奇能力,比如舅舅身边那柄代表帝王身份的“太阿”,就有着镇人心魄的能力,面对“太阿”仿若煌煌大势扑面而来,普通高手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一身实力十不存一。“太阿”也是最被人熟知的一柄神剑,同时也是最少有出手记录的神剑,它的的作用更像是地位的象征。尽管说是最被人熟知,这个熟知也仅限于一定层次。

    除却“太阿”之外,齐行另外有所了解的就是有着“冰月”之称的“冰魄”与“月华”,这两柄剑在一对姐妹手中,据传还颇有姿色,只不过主如其剑,性子比较清冷。这两把剑的能力被人知晓的原因则是太明显了:“冰魄”在交战之时会覆盖一层薄薄的霜气,随着交手时间增加,周遭气温也会下降,“冰魄”的威力反而不断提升;而“月华”则是夜里使用时会有莹白色如月光般的光亮,白天却不会显露特殊。并且显露威能时似乎有着反补主人的能力,使用者白天夜里的状态截然不同。据知情者透露,除了冰、月二剑,似乎还有另一柄剑与它们渊源甚深,名字里好像带一个水字。

    其他一些神剑的能力则很少有广泛流传,或者如“太阿”一般,仅限于少部分人,毕竟作为与人交战时底牌一类的事物,说出来就不叫底牌了;或许也存在像“冰魄”与“月华”一般的剑,其名字就代表了自身的特殊之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