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耀兵海隅 奇袭阳都



午后的阳光洒在苍茫的大地上,给料峭的寒冬带来一丝温暖。

   袁谭大步上前,抓住太史慈的拳头,道:“从今天开始,你太史慈就是我袁谭的兄弟,以后这平定乱世的路,还要靠我们一起去闯荡啊!”

   说完之后,袁谭扭头看向刘政一眼。

   刘政顿时豪气大生,上前握住两人的手,道:“袁公子,子义,平定乱世,我们一起努力!!”

   感受着四只手传来的炙热温度,和两双眼睛投来的灼灼目光。

   太史慈心潮起伏。

   刘政是汉室宗亲,北海王的子侄。

   袁谭是车骑将军袁绍的大儿子,如今的东莱太守。

   他们居然如此的看重我太史子义,一个郡里送信的属吏,一个逃亡多年的犯人。

   太史慈当即右腿后退,单膝下跪,重重道:“慈敢不为主公效死!”

   刘政同样右腿后退,单膝下跪,道:“政敢不为主公效死!”

   袁谭同样心潮起伏,我终于有了一流猛将啊!

   至于曾经认为的一流猛将守门员张合,已经被他划归到二流猛将上游的序列中了。

   至此,袁谭的军中,文有郭嘉、郭诞;武有太史慈、刘政、刘询和郭祖。

   东莱的新班底终于有了雏形。

   ......

   当兵丁数量达到一万五千人时,袁谭停止了招兵。

   后续赶来的流民,则用作郡兵和屯田兵。

   屯田的方略,郭嘉自然知道,操作起来,往往多有奇思妙想,整个东莱郡都被他调动起来。

   而郭嘉虽然智计百出,但是郭家出身,自然也治法(学习法家的知识)。

   不过,目前的法设置的比较宽松,自然不会引起豪强们的反对。

   简单划分组织后,袁谭开始准备耀兵海隅。

   他动用骑兵四千,步兵八千,海军一千,共计一万三千兵丁。

   留千人督刘询带领一千骑兵、搭配新招的一千步兵,协助郭嘉守卫东莱郡。

   东莱郡本有郡兵四千多,加上一千骑兵和一千步兵,数量已达六千人。

   再凭借着坚城,足以防御黄县。

   袁谭、郭祖、郭诞、刘政、太史慈五人以及黄县的部分属吏,带着一万三千大军,浩浩荡荡的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

   其中郭祖为翼海校尉,带本部海军一千。

   郭诞为军正暂代监军,负责军纪和八千步兵。

   刘政被拜为千人督,辅助郭诞负责步兵的管理。

   太史慈也被拜为千人督,统一千骑兵。

   袁谭自率三千骑兵。

   大军沿着海岸线行走,先到牟平县、再到东牟县,昌阳、长广、不其县。

   最后抵达东莱郡最南的黔陬县。

   相当于后世一路从烟台到威海,再到青岛附近的胶州。

   根据当地属吏的估计,行程大约一千多里,差不多要带足两月的粮草。

   不过按照袁谭的计划,必须十五天内完成。

   这一场浩浩荡荡的耀兵海隅,既是展示肌肉震慑宵小,也是一场大练兵。

   练的是军纪、行军、安营、下寨等各方面的知识。

   足粮的情况,日行四十里,那是正常行进。

   现在是练兵,自然要多走。

   更何况,郭祖的海军在行进的过程中还在不停的捕鱼。

   同时骑兵的四个千人部,也在轮番的打猎。

   也就是说这些兵丁不但有粮食吃,还有鱼汤喝,野味吃。

   营养丰富,体力充沛,自然要多走。

   于是第一天行进了六十里,第二天就变成了六十五里。

   当速度维持在一百里每天,这个增加的幅度才暂时停缓。

   但是,连续三天每天百里之后。

   第四天,在袁谭的授意下,大军又增加五里。

   ......

   一万多大军前行,刀枪连绵,旗帜蔽天,路上的山贼海贼早远远的跑开。

   据守县城的宗贼们,虽说依旧关闭城门,但大都奉上一定的物资,表示要归顺。

   袁谭根本没有攻城的打算,也没有进城拜访对方的想法。

   只收下各种物资补贴军需,然后就继续耀武扬威的前进。

   做贼做惯了的人,没有那么快的改邪归正。

   一个城接一个城的打下来旷日持久。

   就算打下来,经营却要耗费更多的精力。

   他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