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和亲的故事



泾阳位于西安的北面,那里的土地也很适合种棉田,所以泾阳的布匹在陕西和西北都很有名,现在看来,刘古愚把布匹作坊选在了那里,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刘古愚一边赶路,一边向李明浩介绍这次的生意,“泾阳不仅有大小纺织工坊,更有许多富商巨贾,专往西安,兰州,甚至迪化卖,名气和财力都很大。”

   “这三个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姓周,周家现在是周梅村的老四,他早年在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生意,虽然没有赚到什么钱,但却让他长了眼界,想要开一家新的工厂,当时他就在里面投资了。”

   “这次任务没有完成,他也没有灰心丧气,还让我到泾阳开个工厂,现在看来,恐怕要让他失望了!”

   李明浩轻轻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不管什么年代,有钱都是不够的,周家在陕西,甚至在西北,可能还有些人脉,但在上海,却没有任何用处,生意当然不会兴隆,被赶走也是很正常的。

   从白鹿原到泾阳有百余里的路程,一路上休息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中午,他们才到了周家。

   进了院子,只见院子很大,里面有好几个院子,石头和木雕都是出自大师之手,一看就知道主人的家世不简单。

   刘古愚与他是旧识,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李明浩迎了进去,周梅村得到消息,连忙迎了上来,领着他们去了会客室。

   刘古愚介绍道:“梅村,这位是我的弟子,白嘉轩,这次陕西乡试排名第十二!”说完,两人落座。

   王府的下人端来的是泾阳茯茶,李明浩一看就乐了,《白鹿原》中就有不少关于泾阳茯茶的广告。

   “哈哈哈,久闻古愚兄收了一批得意门生,今日一看,当真是好本事!三秦俊才,果然名不虚传!”周梅村是个商人,夸奖的话一句接一句的说出来。

   “过奖了,早就听说周先生在西北的商业中,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以后还想向周先生请教呢。”李明浩没有半点书生的醋意,几人相谈甚欢。

   一番客套之后,周梅村又问:“嘉轩,我看你是打算做买卖吧?”

   周梅村对他的态度很是不屑,一个刚刚中了举人,不好好学习,准备去京参加科举,反而一心扑在赚钱上,刘先生为什么要带来这么一个人?

   “梅村,你可能不知道,嘉轩要开一家新的工厂,他不是要赚钱,而是要壮大我们国家的产业。”刘古愚飞快的解释着李明浩的事情,然后把自己的设计图递给周梅村。

   “是吗?让我瞧瞧!”周梅村一看到那张图纸,就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边走一边问道,“这好像和我在上海看到的那些新工厂不太一样。”

   “呵呵,这就是我当初说过的话,嘉轩说什么,你又不是不知道。他说,不管我们把洋人的手艺学得多好,最后都只能是拾荒者的残羹冷炙,只有自己研究,才能更上一层楼,嘉轩可不止是要用机器,还要自己做一台机器!”

   “那可不好办,西方人对这一关看得最严,上海那几家新型工厂,只要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全都由西方人来干,根本不给他们参观参观的机会!”周梅村已经老了,哪会被三言两语说得热血澎湃。

   “不信的话,你可以让嘉轩解释一下,我倒要看看,他能不能解释得了!”刘古愚退后一步,让李明浩解释道。

   李明浩也不客气,将自己的设计图一一为周梅村讲解,弄得周梅村眉头紧皱,又松开,追问个没完,一直追问到了饭点。

   还是有下人过来提醒,他这才如梦初醒,一巴掌拍在额头上,“哎哟,真是太不识抬举了,还望古愚兄和嘉轩见谅。”

   “呵呵,有什么不对的,能看到梅村师弟这般沉迷于新的学问,我与嘉轩都是乐见其成的!”刘古愚毫不在意。

   李明浩又是高兴又是难过,高兴的是自己走上了创业之路,不再是一个人,难过的是,周梅村如此执着于机械制造,绝对不可能将轧棉机交给他。

   三人去了另一间屋子吃饭,吃饭之前,周梅村还带着自己的妻子女儿去给刘古愚请安,李明浩对此很是诧异,虽然刘古愚与他关系不错,并不避讳妻子,可他一个外人在这里,这样做合适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