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以上元节的名义



对于李清照,赵佶对她的好多诗词都是耳闻能详。

   说起来,其父李格乃元佑党人,名单还是他亲手写的。

   元佑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李清照对于赵官家,感情很复杂。

   父亲的境遇,无不与面前这位官家有关。

   不过,对于这些,她已然看淡了。

   现在与夫婿闲居乡野,仰取俯拾,虽然清苦,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许多乐趣。

   李师师冰雪聪明,为了避免尴尬,赶忙插嘴道:“官家,您来得正好,张公子的这首《葬花吟》,唱起来声声入耳,乃为绝唱。”

   “刚才我站在门外听了几句,的确是一首好曲……快快从头唱来我听。”

   众人练了一下午,已经对这首曲子相当熟悉了。操琴的操琴,拉弦的拉弦,动听的乐声响起来。

   赵佶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时而皱眉,时而悲戚,时而哀叹,表情极其丰富。

   “这人真的不该做皇帝。”张士勋眼睛余光不离赵佶,心中道:可惜了,他要是专心做一个艺术家多好。

   一曲唱罢,赵佶扼腕叹息良久,感叹道:“师师说得不错,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绝唱。”

   随后,赵佶这个大顽主开始加入进来,坐在琴案后面操起古琴,兴致勃勃地尝试着伴奏。

   一时之间,书房内歌声、琴声,声声入耳。

   这场歌会,直到亥时才告结束。

   临走的时候,赵佶问李清照:“你夫婿是赵挺之的儿子吧?”

   “回官家,是的,他叫赵明诚。”

   “他现在在哪里?”

   “青州老家闲居。”

   赵佶点点头,也没有再说什么,迈步走出了书房。

   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他停下来问:“张士勋,明天有事吗?”

   “没什么事。”

   “那就一起去师师娘子那里练曲吧,还有你那个五……五线谱,也练一练,叫上丁娘子。”

   “乐意奉陪。”张士勋想都不想答应下来。

   赵佶又把目光转向李师师。

   李师师忙道:“正好,我和赛赛要准备元宵节的节目,趁这机会练习一下,也请官家给帮忙指正一下。”

   “那就这样说定了。”赵佶迈步朝外走去。

   上元节,百姓习惯性的地称之为元宵节。

   据说,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

   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

   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到了宋朝,元宵节的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大事,朝廷放假七天,官府停止办公,停止工坊工作,停止书院授课。

   皇帝也会在元宵节那一天登上宣德楼与民同乐。

   元宵节最盛大最令人期待的活动就是上元灯会了。

   为了办好灯展,早早地就开始“预演”、“预赏”。

   像后世的春节晚会一样,正式登场前对所有节目都进行“预审”和“带妆彩排”。

   作为京城头牌歌伎,李师师必定是要参加的,毕竟她是东京城首屈一指的花魁。

   当然,其他艺人行首如丁都赛、封宜奴、孙三四等也会参加。

   这是扬名的好机会,尽管她们已经很有名了。

   翌日,赵佶兴致勃勃地来到李师师家,并且让李师师把丁都赛、封宜奴、孙三四、薛子大姊妹、王京奴等等一众行首都召集到一起,美其名曰曲会。

   当张士勋应邀走进李师师的琴室时, 众美女 “唰”的一下,把目光都投到他身上。

   在众美女的注视下,张士勋觉得浑身都不自在了,只勉强地冲这里的主人李师师点点头,又冲丁都赛笑笑,算是打了招呼。

   赵佶捋着胡须居中而坐,见张士勋进来,随笑道:“士勋,来来来!坐我旁边。”

   张士勋硬着头皮走到赵佶面前,躬身行礼。

   “无须多礼,今日没有君臣,只有琴友、歌友,哈哈!坐吧,不要拘束。”

   张士勋在他旁边坐下,笑道:“没想到今日来如此多的美女,简直成了众香国了。”

   “今天我把京城最有名的花魁娘子全召集过来了。”赵佶环视一下室内,“如今我大宋海晏河清,国富民安……”

   当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张士勋不易觉察地撇撇嘴,心说你就作吧,反正你的好日子不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