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上钩了



徐大壮回来之后,跟徐大嫂说了这件事情,徐大嫂犹豫,“大壮,反正有车,我把虎子穿得暖暖的,去兰月那边走亲戚?” 

 徐大壮看了看外面,最后还是摇了摇头,“你还是别去了,孩子小,容易生病。” 

 “以后孩子大了,抵抗力强了,你再带着孩子去,现在不能去。” 

 徐大嫂想了想,“说的是,兰月给我的小册子,我按照上面的注意点,仔细摸索。” 

 “能成功自然最好,不能成功,无所谓,大不了明年背着虎子一起出去干活。” 

 徐大壮看了看胖乎乎的儿子,有些舍不得,“你不懂的,可以给兰月写信,多交流,总没坏处。” 

 徐大嫂眉开眼笑,“对,你说得对,我这就写信。” 

 昏黄的点灯下,徐大嫂开始写信,虽然她的字不好看,但很工整。 

 宋兰月拿到徐大嫂的信件之后,总是认真阅读,然后再回信。 

 一开始两人或许都有点功利,在不断地书信来往中,友谊也越发深厚。 

 徐大壮也特别关照韩振。 

 韩振在红山农场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刘文章也跟着沾光了。 

 韩振只是写了简单的信,从来不敢多写,怕给外面的儿子儿媳妇惹麻烦。 

 看完宋兰月写的信,韩振眼睛红了。 

 再苦再累,都没哭的韩振,这次再也没有忍住。 

 刘文章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木柴,正准备做饭,“老韩,你这是怎么了?好好的,怎么哭出来了?” 

 韩振赶紧擦擦眼泪,哽咽说:“我小儿子在农忙结束之后,去大西北找他两个姐姐了,担心两个姐姐。” 

 刘文章诧异,旋即笑了,“老韩,你这个小儿子有心了,而且还是个有能耐,你可得好好的,将来能享福。” 

 韩振笑了,“这孩子跟上面的哥哥姐姐,并不是一个母亲,但这孩子赤诚。” 

 “老刘,你也别灰心,我从儿媳妇和儿子的信里可以看出来,外面的情况不断变好。” 

 “等等,耐心等等。” 

 刘文章笑笑,“老韩,我知道,现在比往年好过,我只求能活下去,其他的,以后再说。” 

 韩振怀里揣着信,整个心都是暖暖的。 

 或许不久之后,还能见到女儿。 

 只要活着,才能跟儿女团聚,才能实现抱负。 

 宋兰月这个儿媳妇,也不简单,是个好姑娘。 

 为了儿女,他也要振作。 

 有了精神支柱之后,韩振的状态越来越好,因为饮食比以前好了一些,身体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与此同时,韩挚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有两趟车,终于来到了陕北的某个县城。 

 韩挚饥肠辘辘,背着行囊,在火车附近的国营饭店吃了一碗地道的牛肉面。 

 碗大,面多,汤多。 

 韩挚吃得鼻尖冒汗,十分畅快,身上的疲惫去了几分。 

 吃饭的时候,有个干部的模样的中年人,走了进来,见韩挚这边四方桌有位置,便坐了过来。 

 韩挚故意把报纸放在桌上,一边吃面,一边看。 

 中年人在等待面条的时候,也看了过来,“同志,看什么呢?” 

 韩挚抬头看向这个中年人,笑呵呵,“大叔,这报纸是我从村里拿过来,路上解闷的。” 

 “这上面报道我们村的平菇大棚,虽然已经过去挺长时间了,但平菇效益很好,就忍不住多看几遍。” 

 中年人听到这话,更好好奇了,“能给我看看不?” 

 韩挚笑笑,递过去,“只是过期的报纸,当然能看,您先看,我吃面条。还别说,这地方的面条真地道。” 

 中年人笑呵呵,听出来你小伙子不是当地人,他猜到刚才的那些报纸,也可能是这个小伙子故意拿出来的。 

 不过闲着没事,他的确想看看。 

 拿过来报纸,中年人仔细看了看,越看眼睛越亮。 

 在荒地上盖起了大棚,然后发展平菇大棚,一斤一毛五,价格很高呀。 

 看了看上面的日期,中年人问道:“年轻人,这上面没有夸大吧,不是放卫星吧?” 

 韩挚笑了笑,“千真万确,这就是我们村子里的!今年我们村子因为平菇,收入大大增加!” 

 中年人笑呵呵,“你在大东北怎么想起来跑到大西北呀?” 

 韩挚笑笑,“有两个姐姐被分配到西北不同的地方,既然平时有书信来往,但我的放心不下!”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