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口罩是不可能摘的



    【物品:《大众日报》。】

    【年份:1987年5月2日。】

    【描述:一张曾经用来糊窗户的旧报纸,还有写过字的痕迹。】

    【掌故:在某些年月,一张报纸也是不舍得丢的好东西。】

    【价值:80元。】

    ……

    【物品:朝奉箱椅。】

    【……】

    【价值:100元】

    ……

    苏白的眼镜上,还残留着逐一实验,对照检测留下的大片文字。

    在单独检测时候,无论是朝奉箱椅、大众日报,还是青花瓷器,结果都跟之前并无二致。

    两两合并一起检测时候,

    箱椅和报纸加在一起,或者是箱椅跟青花瓷加在一起,

    价值就是简单的数字相加。

    唯独一种情况不同。

    【价值:无价孤品!】

    苏白死死地盯着其中一组检测结果,一颗心终于踏实地落回了肚子里。

    那是将报纸跟青花瓷器放在一起检测时候,方才出现的结果。

    与之前苏白对整个朝奉箱椅的检测结果一致。

    “原来如此。”

    “这谁能想到……”

    苏白扶了扶眼镜,满是侥幸。

    这里面的猫腻,没有系统,没有检测,压根就不会有人能发现得了。

    它们为什么分开检测,

    只是普通价值?

    为什么报纸和青花瓷器结合,才是“无价孤品”?

    因为指向,因为联想!

    苏白彻底明白了,甚至能脑补出在90年代初,有某个家道中落的男人,用从窗户或墙上扯下的旧报纸,包上了家里几件老瓷器,

    去当铺了换了钱、粮,甚至可能只是换得了几张粮票。

    家道中落的男人,家里兴许还有更好的宝贝,只是价格没谈拢,他想卖,当铺的老板却不愿意用合理的价格收下。

    他无奈的,只能在包裹着青花瓷的旧报纸上,写下了一行数字

    ——家里的电话!

    他寄希望于当铺老板拨通那个号码,给他一个好价格。

    然而,

    当铺老板却再没有拨通过这个号码。

    ……

    ……

    “这个电话号码能联系上的人,手上握有真正的无价孤品。”

    “按说,只是一个联系方式的话,不应当有‘无价孤品’这个价值评估……”

    苏白的思维继续发散,在极短的时间里想到了一个可能:“……除非,如果没有人拨通这个电话,有明确意图地寻上门去,那个无价孤品就会注定永远蒙尘。”

    “只有这种情况下,线索才会等于物品本身的价值。”

    苏白越想越是清晰,清晰到横跨三十几年的因果,内里的逻辑,

    像是低头看了一眼手掌纹一样。

    “虞老板。”

    苏白想起了什么似的,连忙追问:“像之前那个魔都电话号码升位后的简明对照表,你这还有吗?”

    “就是七位升八位,八位升九位的。”

    虞青钱诧异,还是点头:“有的,我给你找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