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备考-第2/2页



    姑和堂姐这要求,想在村子里找到合适的是不可能了,还不如待在县城里,不定就遇到合意的人了。

    而且现在许家不缺钱,不需要女儿家下田了,许行丰总觉得姑和堂姐两人晒得太多了些,待在县城里也好养白一些,这人家,内在很重要,但这相貌也很重要呀。

    而本来想着过一年半再参加县试的许行丰,也因为这件事,在开年就决定参加来年的县试。

    如果自己能够考取童生的功名,自家门第就能抬高些,那么姑和堂姐选择的范围就会大一些。

    许行丰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吴夫子,吴夫子听完后没了反对的立场,他不知该自己这个弟子操心过多,还是太过懂事,只能了几句勉励的话,便摆摆手让许行丰进教室。

    许行丰知道吴夫子对自己的期许和担忧,但他必须参加来年的县试,不管如何,总要试试。

    现在已经是九月了,来年二月便是县试,总共只剩下五个月了,许行丰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点还有许多,时间紧迫。

    许行丰给自己列了一张表,类似于现代高三的作息表,每日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每日要么待在教室,要么在书房,甲班其他同窗看着,都觉得也太过用功了些。

    甲班其余五位都是要参加县试的,在许行丰的这种学习状态下,纷纷检讨自己,觉得自己太浪费光阴了,因此甲班学习氛围空前浓厚。

    吴夫子每次来甲班,看到甲班弟子如此刻苦,都颇感欣慰,同时又有些叹息,他是想着许行丰最好能三年后再参加县试。

    自己这个弟子三年后也才十三,虚十四,经过三年的磨砺,必定能一举上榜,不得还有可能夺魁。

    十三岁的县案首何等珍贵,要知自开国以来,通过县试最的为十二岁。

    吴夫子越想越惋惜,不过他也知自己这弟子是最有主张的,他既然已经下定决心了,绝无更改。

    许行丰不知吴夫子居然期盼他三年后考上县案首,他现在只想着不停查漏补缺,修改自己的时务策,争取来年二月份的县试能够上榜,最好能一鼓作气通过府试,就算是吊车尾,也是很好的。

    不怪许行丰如此紧张,实在是本朝在科举一道上尤其艰难。

    本朝开国皇帝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大型改革科举制度。

    首先是体现在科举选拔人才的实用性上。

    县试和府试通过即为童生,童生出来一般要么成为底下村镇学堂夫子,要么就是成为村长和镇长之类的。

    所以童生试,重在四书五经的背记与理解,以及算学,这是教化白丁,与在管理村镇中极其重要的。

    而院试即秀才试,秀才一般成为县衙文书,或是在县城里办学堂,因此在童生试的基础上多了杂文与法律,杂文就是公文类写作。

    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内容基本是为了满足所在位置的需要。

    其次,科举录取人数直接减少了接近一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