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时务策



吴夫子首先讲解了时务策怎么破题,以及解题格式。

   时务策前面两三句要结合实际破题,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

   中间四五句解释自己观点,最后一到两句总结收尾。

   而南朝的时务策答题虽不严格要求需用八股文一样平仄对称的格式,但需用古文言文作答。

   吴夫子将时务策答题标准讲完,便出了一题,是有关教育的,问树立子民的道德素养、培养各方各面所需要的人才、将国家的实业发展起来让经济繁荣,这三点究竟哪个才是一个国家最急迫所需要的。

   教育确确实实应该算学子最了解的一个面了,但此题并不好作答,许行丰觉得三方面应该并行才是,又怎么有最急迫一说呢。

   吴夫子给学子两刻钟时间思考,也不需学子立即给出文章,只需要构思观点,能够做到自己的论据支持论点。

   吴夫子话音刚落,乙班内便寂静无声,看来大家都没甚主意,但夫子说了,他们也都只能硬着头皮想,否则只怕戒尺下一刻便要落在头顶了。

   许行丰想了一刻钟都感觉自己毫无头绪,但到底有上一世的经历帮忙,许行丰终于有了些思路。

   教育得结合国情,自己刚刚说三者并行,是因为自己还将思维放在现代,大家那时不仅能吃饱饭,还在追求生活品质。

   因此陶冶个人品性,培养社会所需的各方面人才,以及国家经济繁荣昌盛自然是三者并行。

   但现在许行丰所处的大南朝,只有将近一半的人民能够温饱,但凡遇到天灾**,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在这种情势下要求老百姓有素质,显然是脱离现实讲情怀的,不现实,因此陶铸百姓道德素质肯定不是最急迫所需。

   至于后两者,培养各方面人才同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特别是古代,朝代更迭,所以需要安定同经济。

   现在大南朝还算稳定,边疆很少出现战事,属于休养生息的时期,因此此时肯定是趁此空隙,快速发展经济。

   理清了思路,许行丰稍微送了口气,自己上辈子总算没白活,在做时务策时还有些许作用。

   思考时间到了,吴夫子点了学子起来讲解自己的观点。

   不得不说在时务策一块,乙班都入门都算不上。

   一通下来,许行丰居然还是那个最出众的。

   “嗯,虽然想法还稚嫩,但你刚学,能想到这些已经十分难得了。”

   点拨完学子,吴夫子这才将题目答案念了出来,每念一段便会详细讲解。

   许行丰将吴夫子给的参考答案反复研读,只觉得古人智慧大善。

   用文言文结合实际给出一针见血的文章,古人智慧果然不可小觑。

   乙班其他同窗都至少有一年时务策的学习积累了,唯有许行丰和曾睿然两人这才刚刚接触,吴夫子讲解完时务策便将两人单独喊出。

   告诉两人右侧耳房即书房中有时务策合集,共有题一百,两人平时可去研读抄写。

   这对两人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对着吴夫子一顿感谢,吴夫子同两人一起进入教室将课业布置了,便又去了其他教室。

   吴夫子的课业是一篇时务策,以及四书五经的温习。

   吴夫子前脚刚走,曾睿然立马便转头同他的李兄王兄打听了起来。

   不出一刻钟,许行丰便得到了第一手信息。

   “丰弟你知道吗,原来我们每日早上是被吴夫子轮流抽背四书五经,下午是两日时务策,一日算术课,轮流交替的。”

   曾睿然满足了自己分享欲,便约着许行丰以后每日中午饭后去书房看时务策,并吐槽了一波时务策的变态之处。

   对于曾睿然来说,这四书五经只用读背,是不怎么耗费脑子的。

   而这时务策对于他一个大少爷来说,就难了,难在这个“实”字上面,他每日接触的仅有书,哪里接触过时务。

   许行丰倒是稍微好些,无关其他,主要是上辈子几十年怎么也不是白活的,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接收到过各类信息,不说完全记得,但思维还是开阔一些。

   晚上散学,许行丰步行回的村子里,本来许老头的意思是让许行丰就住在县城铺面的院子里,挤挤就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