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收入



而许家是在处于南方的湖地的四通县周边的清水镇,距离县城只有半个时辰不到的路程,许家有水田十亩,荒地四亩。

   此处都是种植稻谷为生,此时的稻谷一年只能有一次收成,一亩田也不过三石稻谷的收成,此时的稻谷的计量单位是升,斗,石,进制为十,一石为后世的一百二十五斤左右,产量低下可想而知。

   一开始许行丰听到自家有十亩水田还想着挺多的,后来听到了这产量,瞬间觉得食不果腹。

   不过南朝现在的当政者景初帝仁爱百姓,赋税不高,一亩水田只收取一斗米的税,相当于只占收成的三十分之一,荒地只收四升米的税,真真算是仁政,这也是当今百姓能够吃得到饱饭的原因。

   但就算是粮税这般低,许行丰这几年把家里的收入和开销总和,也能够发现农家的日子过得拮据。

   娘前年生下了妹妹二丫,现在大伯母肚子里的孩子也快出生了,家里总共加起来十二口人,田地加荒地一年出产粮食三十六石左右,这粮食还得椿成米才能吃,得到的米不过二十四石左右,糠是家畜的粮食,人是不吃的。

   除掉粮税,只有二十三石粮了,家里一年就算是半饥半饱省着吃,怎么的也得十八石粮,余下的五袋才可拿去县城卖钱,现在的粮价一石七钱左右,可得三两五钱。

   家里每年养猪两头,现在的猪吃的是糠加猪草,长得慢,到年尾也不过一百四十斤左右,除掉买猪种的钱,两头猪也就赚一两八钱左右。

   家里养的鸡和鸭基本都不过做的添头,年头到年尾精心养着最多也就赚半两银子,还很是累人。

   以上这些还得老天给饭吃,风调雨顺的,不然遇到天灾,只有饿肚子的份,不过湖地一直都算水量丰沛之地,倒是很少有干旱的时候,但有些年份遇上大水,损失些粮食,也是难免的。

   许行丰算来算去家里最多一年结余五两银子,这还是家里基本不怎么买新衣裳,除了过年过节也见不到荤腥才勉强得来的,所以他深觉这种田真是又累人又没出路,这也让只有四岁的他坐在门口一边叹气一边思考了无数遍人生。

   “丰儿,奶奶的乖孙耶,怎么坐在这门口石阶上,别凉着了,”这世许行丰还是自己原来的名字。

   也是凑巧,听说许家祖上不知往上多少辈原是出过举人的,为了显示许家是耕读之家,就取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这八字作为派别,这耕读倒是没传下来,不过这八字倒是一直作为许家取名的依据,而许行丰正好这一派是行字,又以丰取五谷丰登之意。

   许行丰看见家里人都从田地里拿着锄具回来了,赶紧跑到厨房提了凉开水出来,给每人都倒上一碗。

   “奶奶,没事呢,我刚刚喂完鸡鸭,就坐了会,不会凉着的,你放心,”

   许家看着粉雕玉琢的小行丰,都纳闷自家这孩子怎么长的,要不是身上穿的旧的短打,这样貌比上城里孩子还要胜上几分,又懂事贴心,全家都偏爱了几分。

   “柳氏,今天你做饭,待会做个蒸蛋,让丰儿好好补补,”柳氏本就把唯一的儿子看得跟眼珠子似的,现在婆婆明着说给儿子食补,哪里有不答应的,连声应是的去了厨房忙活。

   万氏是有些意见的,毕竟隔三差五的婆婆就要弄个鸡蛋给侄子,这一大家子没分家,给了这个,那个必定就要少点什么,但又想着自己这次怀孕,婆婆也是经常看顾,快临盆了婆婆更是发话自己在家做点散活就行,这样想着倒是平衡了许多,只愿这次肚子里的是个儿子。

   柳氏做活利索,没一会就把饭给做出来了,王氏一直说怕大家争抢不像样子,所以吃饭都是王氏分食,许行丰一直觉得这是自己奶奶为了显示自己权利。

   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家里的主劳动力,爷爷大伯爹都是直接每人一大碗黏糊的粥,然后肉菜也是紧着他们,毕竟做活全靠他们了,没有点油水不行。

   然后就是王氏柳氏万氏小姑小叔和许行丰了,都是大半碗粘稠的粥,然后加上肉菜的一点残余,王氏和柳氏还有小姑小叔是要下田干活的,算是大半个主劳动力,万氏是怀孕了,而许行丰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孙,自然待遇一直不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