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天大的喜事



出题对苏策来说不是件难事。

   有了过目不忘,很多儒学经典都被刻在脑子里。

   自己要做的无非是结合一些老师们课上讲的东西。

   然后在句子里面挖空即可。

   放学之后,苏策一到家就拿出了本子,开始给同学们出题。

   八股文的成绩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提高上来的。

   想快速拔高分数,还是要从基础的地方开始。

   只要基础能打好,默写不丢分,自然会有提升。

   而且做八股文的水平也会慢慢的上去。

   苏策拿着毛笔,足足写了将近十页的习题。

   然后又送去书房,让人誊抄出来七八本。

   拿到几份习题之后,苏策发觉自己的进度又涨了一丢丢。

   虽然几乎微不可察,但他还是有些兴奋的自言自语道:

   “出题也能涨进度,那帮别人提高分数肯定也没问题了。”

   这夜,苏策连着炼盐和出题,直到很晚才休息。

   ......

   苏策这边忙活着,朱厚照那边也没闲。

   次日一早的朝会上。

   朱厚照依旧穿着自己的衮龙袍,跟着父皇到了大殿上。

   近些日子,大臣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太子陪同上早朝。

   连着四五天,朱厚照都没有缺席。

   甚至有些大臣都觉得是上天开眼,太子殿下竟然知道勤政了。

   以后大明江山强盛有望了。

   朱厚照以前从来没有觉得上朝是件这么有意思的事。

   曾经一度以为上朝只是些官员们一起扯皮罢了。

   但当他真正在其中设身处地的推动自己的政见时。

   才深深的清楚,里面的门道究竟有多少。

   前一段日子里,每次早朝他都要不厌其烦的说服各个官员。

   在过程中,他也弥补了不少之前自己没想清楚的漏洞,使得政策越来越完善。

   终于在王鏊改口之后,最近的反对的声音小了不少。

   “诸位爱卿,既然都同意了,那就该继续试行的步骤了。”

   弘治皇帝端坐龙椅上,扫视群臣,淡然说道。

   “陛下,臣建议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最好是在京师控制力度较大的地方。”

   “江南地区自古物产富庶,富商居多,贸然推行恐怕风险不少。”

   “臣斗胆,请求陛下从山东一带推行,一来距离京师较近,而来山东巡抚徐源历来行事稳重,识大体,懂进退。”

   “臣以为,此事交由他来试行,在合适不过。”

   礼部尚书丘睿进谏,阐明了自己的想法。

   徐源是成华十一年乙未科的进士,正是当初丘睿出任主持的科举。

   因此算起来,他还是丘睿的门生。

   丘睿乃是历经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还被孝宗钦点为“理学名臣”。

   他的话,可谓是有些分量的。

   不过,显然没说到弘治皇帝的想法上去。

   似乎是看出来陛下不太满意。

   杨廷和即刻补充道:

   “丘老言之有理,山东一带确实比起江南,富庶不输多少。”

   “徐源此人,臣也有接触过,称得上是我大明的肱股之臣。”

   “然山东一带沿海,时有倭寇侵扰。”

   “据沿海卫所和巡检司上报,近来倭寇大肆劫掠沿海诸县,抢夺财物。”

   “要是在此处实施,恐怕对百姓来说是雪上加霜。”

   “因此,臣以为还是北直隶一带合适。”

   “北直隶拱卫京师,多田产,富商也是不少。”

   “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及时汇报朝廷,调查进展也更为合适。”

   “因此,臣建议在北直隶试行!”

   这下弘治皇帝刚才微微皱着的眉毛舒展开了。

   朱厚照也乐了。

   原本他预想的就是在京师附近,北直隶再合适不过。

   思忖片刻后,弘治皇帝一锤定音,道:

   “朕以为,丘老所言确实有理,但杨师傅的话更切实可行。”

   “既然如此,就先在北直隶推行。方法就按照儿所说的,以商人不事生产为由,提高商税。”

   朱厚照在一边兴奋的脸微微发红。

   父皇拍板了!

   成了,成了啊!

   这可是自己第一次发表政见。

   父皇居然真的推行了!

   一时间。

   他激动的有点语无伦次,差点站起来。

   以往种种挫折,困难,不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刻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