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太子的表演时间!



次日下午。

   朱厚照吃过饭后,马不停蹄就到了御书房,眼巴巴的陪着自己父皇批折子。

   弘治皇帝哭笑不得的看着献殷勤的太子。

   “说罢,这次又是什么事?”

   朱厚照学聪明了。

   他知道自己若是直接开口提提商税,肯定还是免不了和父皇争吵起来。

   所以就想在父皇身边陪着批奏章,逮住机会再开口。

   就算父皇觉得自己还小,考虑事情不周到。

   但只要自己多磨磨他,总还是有机会的。

   在朱厚照看来。

   朝廷里哪有那么多麻烦事?

   谁反对就都拉出去砍了不就好了?

   他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

   “嘿嘿,没事,我就是担心父皇每天处理那么多政务太累了,想多学学,好给您老人家分担点。”

   见朱厚照不说实话。

   弘治皇帝也懒得猜他的小心思,便开口道:

   “不管怎么样,说话也好,做事也罢,都要三思而后行,你是储君,又没有什么兄弟,考虑事情必须要周全。”

   “尤其是处理奏章,你不要小瞧这些薄薄的册子,每一封都是关乎万千百姓的大事!”

   若是放在以前。

   朱厚照肯定听到一半就不耐烦了。

   然后脚底抹油,赶紧跑。

   自从昨天和苏策一起做饭,吃了之后。

   他便再也没有之前的那种轻视了。

   “好,父皇放心,儿臣一定谨记于心。”

   “凡事多三思,对吧。”

   朱厚照居然说了这么懂事的话。

   现在反倒是把弘治皇帝整的有点不会了。

   他细细的看了朱厚照一圈,看的太子爷都有点发怵了,才慢悠悠的说了一句。

   “好啊,没白送那么多先生去詹事府教你读书,有点进步。”

   “那一会父皇就带你去议事会,你来旁听。”

   内阁议事会制度是当初胡惟庸案之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雏形,然后又在建文四年正式形成的制度。

   太祖朱元璋取消宰相之后,由于工作量巨大,于是便召集一群能臣,每日共同商议国家大事。

   到但到了永乐年间中期以后,内阁职权便开始加重,并且兼管六部尚书。

   自此成为皇帝的最高决策机关和幕僚。

   而后,这些类似秘书的大臣就统称为内阁。

   其中最得皇帝信任的成为首辅。

   当今弘治朝,深受弘治皇帝信任的内阁大臣总共有四位。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华盖殿大学士,首辅刘健为首的,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和东阁大学士谢迁的三人。

   这三人曾被弘治皇帝夸奖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说的便是李东阳的谋略,刘健的当机立断和谢迁的能言善辩。

   而还有一位,就是朱厚照的老师,时任谨身殿大学士的杨廷和。

   一听到自己要去参加内阁议事,而且还有自己的老师。

   朱厚照就有点不乐意。

   “呃,那个,父皇,要不就让我下次上朝的时候跟你一起吧。”

   “和老师一块,我怕我紧张。”

   朱厚照天不怕地不怕。

   唯独对这个整天在自己耳朵边叨叨叨的老师杨廷和有点烦。

   其实这也是因为自己的父皇给他管教自己的权力太大了。

   弘治皇帝佯装生气的说道:

   “以后你若是当了皇帝,难道还要怕自己的大臣?这成何体统?”

   “既然你有心政事,那你就必须要和我去。”

   虽然他表面生气。

   但是实际上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毕竟这也是自己太子迈向处理政事的一大步。

   无奈,朱厚照也只能跟着父皇一起去议事会。

   ......

   文渊阁。

   四人早早的就到了,等着弘治皇帝。

   见到朱厚照的时候,还有些意外。

   不过,四个老狐狸倒是谁都没说话,等着陛下先讲。

   俗话说。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这条规则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在弘治皇帝看来,上朝只不过是给那些地下的臣子一个发言的机会。

   真正关乎大明命运的大事,还是要自己在这里和他们商议。

   很快。

   按照流程,弘治皇帝先开了口。

   谢迁和李东阳最为积极,在其中不断的给他提出意见。

   而刘健作为首辅,则是在关键问题上给予判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