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心阳暗不至
有了东山和云天的加入,今天早上的任务超额完成,陈先生、东山、云天、一言、一德在地垅上歇息。
陈先生拿着草帽,扇着风,吹散身体热量,十分清爽凉快。云天拿了一言的草帽,玩的不亦乐乎。陈洪济道:“东山,日出劳作,感觉如何?”东山回道:“陈先生,东山感觉劳作了会,身体似乎畅快了些。同时经此才知道,原来种地也有那么多学问!”陈洪济道:“东山,莫要小瞧了种地,这可是门大学问,世间之事莫过于种地了!”东山连忙请教道:“小子不知,请先生解惑!”
陈洪济道:“识天文,晓地理,辨四时,明阴阳,察品类,通人和,此六者,种地之本也!你说,种地是不是门大学问?”东山听了,心悦诚服,于是诚恳道:“东山受教了!”
陈洪济继续道:“不止如此。当时我初谪此地,心情抑郁,加之这里山林丛棘,环境艰难,以致疾病丛生,居无定所,生活无着。为维持生计,存活下来,我不得不请学于农,开荒种地,砍柴挑水,采蕨摘菜,煮饭浇园。如此这般,每天劳动,汗流浃背,不仅生存问题解决了,无形中身体也变得更加强健,心情也舒畅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思想认识也打开了天地,可见种地之好处。”
陈洪济看着东山、云天,语重心长地说道:“东山、云天,不种地则不知食粮之所产,不流汗则不知茶水之甘甜,不劳作则不知米饭之艰辛。我辈读书人,若只读书本,不事生产,便只有高高在上,空谈国事,于民无益!你修行也是如此。”东山、云天认真听着,别有一番滋味。
早晨耕作完毕,一行人回来,陈先生处理政务去了,地点还是在洪济书院。东山左右无事,便和云天上街来。此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两边的街道建筑都很朴素,人也很厚道淳朴,特别是这里的人显得比别处有精神。
为了满足云天这小吃货,东山买了些小吃,接着准备买些水果、鸡鸭鱼肉等,毕竟不能在陈先生家白吃白喝。“婶婶,我看您满面红光,精神焕发,相必是有喜事吧!”东山一边挑选水果,一边问道。婶婶满面笑容,回道:“没什么喜事,如果有喜事,便是陈先生在我们崇武县这里当官。”
东山很感兴趣,继续问道:“婶婶,我是外地来的,对陈先生不了解,您能跟我说说陈先生的事情吗?”一听如此,婶婶来了劲,道:“陈先生以前是京城的大官,大约三年前吧,到我们这里,成为我们的县令。当时陈先生来的时候,没吃没穿又没住的,吃了许多苦,后来陈先生像我们这些乡民一样,下田地干活,还向我们请教。你说一个读书人,还是县令,和我们一起干活,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陈先生还经常跟我们讲大楚发生的事情,免费给我们的孩子讲学,甚至还跟我们讲如今流行修行的情况,我们都很爱戴他。”
东山不禁道:“陈先生真是一个奇人。”婶婶继续道:“自从陈先生来了后,苛捐杂税少了,没有之前许多其乱七八糟的事情了,生活更安稳了,我们的粮仓越来越满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我告诉你,隔壁县可羡慕我们了,他们的县令增加了许多摊派和徭役,很多人都往我们县定居了。
东山道:“陈先生真是一个好官!”婶婶肯定道:“那当然。可是因为清廉,陈先生面临许多困境。为了缓解陈先生的困境,也为了感激陈先生,我们大伙替陈先生打造了新的住所,后来陈先生又将其改成了洪济书院。陈先生平时事务繁忙,又只有两个人,我们一商量想送几个年轻人给陈先生使唤。我告诉你,各家可争着将自己年轻子侄给陈先生使唤呢,最后还是陈先生决定留下了三个人,其余人退回来了。”
东山赞道:“陈先生,我辈之楷模!”东山又在街上转了下,买了些上好的清酒,同时特地买了三把锄头。赔陈先生一把,云天一把,自己一把,东山算计的很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