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总参谋部
中军帐内,杨荣明白众位兄弟们目光里头的意思,他嚷了起来:“这么多兵,练起来可不是小事。大伙的部队里面都得抽人出来!你们想让我一个人管两三千人,想都别想!”
赵禹自然是不怕,教导旅本来就有培训的任务。各种体能训练、基本军事训练,全新的战术训练都是教导旅的工作,他的部队人员今天进明天出已经是常态。胡宸指挥全军,这反倒是一把抓,怎么都一样了。后勤部队的林筹对于人数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多了多干,少了少干。
只有第三团的团长刘相比较紧张,现在朱绍明的部队中四个团,第四团算是后勤部队,第一团则是升级成教导旅;第二团原来是第二营,分散扩编后,新兵更多。现在归胡宸指挥;和这帮人比较起来,只有第三团是个货真价实的作战部队,如果其他三位都能有自己的算盘,那第三团只能听命令。所以刘相颇为紧张的看着一众“前辈”,也不知道自己这个团会遭到何种对待。
“这样吧,咱们先把参谋部给拆了,各个旅、团都建立起各自的参谋部。咱们的部队成立总参谋部。”朱绍明慢悠悠的说道。
“什么?!”程向原本没有参与讨论,他一个参谋长不直接指挥部队,所以没什么讨论的必要。现在听了朱绍明的话,竟然要拿参谋部先动刀,这就轮不到程向继续沉默下去。
“主公!我们参谋部才几个人?每次打仗都要忙死,只嫌人不够多。你这一拆,我们怎么办?”程向完全没了刚开会的时候那股子疲态,此时他眼睛圆睁,先是完全坐直了,又嫌这么尚且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他干脆站起身来抗议到。
“我准备调整参谋部,现在这个小参谋部指挥一两千多人还行!就这么不断的扩军,那却是不行了。所以参谋部要扩大!”朱绍明说道。
回到这个时代,特别是在凤台、寿州与明军打了一仗,朱绍明的心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本他还是没办法避免那种对运动战的青睐,所以对部队的组织结构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感觉。
在凤台击溃那股算是精锐的明军之后,朱绍明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己手头的这些几个月前还是农民的部队,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战斗力。别看在朱绍明抄袭的成套指挥以及作战体系下大家学会了在战场上拍着队列行动,能做到走到明军面前先开枪再肉搏。那前提是明军渣渣又渣渣的战斗能力。朱绍明手下这支屡败江淮明军的部队在同等条件下和英、法、普的士兵对战,朱绍明相信自己打十次得败十次。
既然如此,朱绍明一方面借鉴《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组建基层部队、培训基层军官;另一方面干脆就采取了这个时代欧罗巴比较经典的两个组织体系:一、线式队列排队战术,二、普鲁士的总参谋部制度。
别看普鲁士给人的印象是刻板,然而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腓特烈、俾斯麦、老毛奇,这三位加起来二百多岁的“三驾马车”其实是极为新潮的。参谋本部也好,铁路运兵也好,还有各种新式武器以及新式战术的应用方面,三个人都颇为激进。
朱绍明对参谋本部的最大认知,就是军事指挥官在军队中的职务的不断变化。军人们从低级军官开始,如果表现出色,就会被选入相对应的参谋部工作。如果在参谋部工作中表现出色,就会在晋升后继续分配到一线部队指挥战斗。再经过几次这样一线指挥官与参谋部人员之间的来回调动工作。更优秀的则会被选拔到军校学习与当教官。
在普鲁士军队中,军官进入初级、中级、高级军校进修只是未来提拔的前兆,真正得到重点培养的征兆,就是被任命到各级军校中当老师,做教官。
普鲁士以总参谋部为核心的体制,就是一个真正的不断学习,先当学生再当先生的体系。而德意志军事改革之后,贵族军官的比例直线下降,普通人出身的军官们数量飞速上升。这在有国王的欧洲国家中,已经是一个极大的奇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