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三城皆破
话音刚落,朱绍明阵中的牛角号再次呜呜的吹响,因为距离的近,沉闷的声音让周围军官们觉得有些难受。负责鼓号的是教导大队的队长程向,他指挥着参谋部的一众人等,不断的根据观察到的双方接战距离,对鼓号手布着各种命令。
在双方的接战距离只怕已经不到50步,而第一连已经停下脚步,就在这个距离上开始放枪。很快,硝烟弥漫在朱绍明的部队与明军之间。段瑞惊讶的发现,明军中竟然有不少人看着像是中枪了。一般的火绳枪在这个距离上根本打不准,虽然明军中枪的人不多,但是却比普通的中弹人数多了些。
虽然大明军队普及了55%左右的火绳枪,但是除了戚家军和京城神机营外,其他大明部队对此评价不高,加之火枪质量不太行。火枪对战建奴主要作用就是互相对射的时候用,将领们真正重视的乃是敢肉搏冲锋的“亲卫营”,也就是私人家丁。
“你们看到了么,只要把枪口抬高一些就行。这样可以提高一些命中率!”朱绍明谆谆教导着周围那群种子军官。
朱绍明在军队中的教育,虽然现在成效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是有没有自觉的进行针对性教育和训练,那就是不一样。
火枪队的兄弟们都不得不承认物理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乃是实实在在的道理,那些不肯用肩头顶住枪托的兄弟都深深的体会到,枪托在反作用力推动下撞击肩膀的痛楚。朱绍明还理论联系实践,用撒尿、水枪的水柱、以及组织投石轨迹观察,让大家不得不承认一件事,飞行物体的轨迹是向下坠的。
虽然绝大部分战士们都无法理解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不理解万有引力定律,也没办法用物理第一、第二定律计算弹道,总不能拿朱绍明半懂不懂的“弹道学”去解释为什么能增加命中——但大家好歹知道了弹道是弧形,如果想打得远,那就得把枪口抬高。
既然大家都认同了弹道的轨迹,剩下的事情反倒好办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个过程就是确定理论。理论确定之后,实践步骤就靠实践。少量火枪做了不少次公开试验,作战训练部门就制定了相应的条例出来。
不同距离上枪口抬高的角度。为了确保战士射击时候抬高的角度符合条例规定,军官们该怎么判断距离,怎么号施令,每一种命令对应何种射击姿势。例如枪托顶在身体上的什么位置,手臂怎么收,如何控制呼吸,射击前要注意的各个要点。
部队里面的作战训练部门为此可是反复讨论,实验。参与小规模训练的精锐战士们被折腾的够呛,教导部队里面是怨声载道。至于训练结果么……,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最后作战训练部门只能简化了标准,不管是什么距离,都采用了统一的射击姿势。
即便有着无数的不满意,可经过简短教育和训练的部队上了战场,火枪手们的表现完全超出明军一大截。
明军的射击往往是直接瞄准,而且手臂力量训练不足,持枪姿势不正确,往往射击的时候枪口偏下,原本就糟糕之极的射击效果更是大打折扣。而理解掌握了弹道的朱绍明部下们,进行过针对训练,即便是子弹不能准确打中第一排的明军,也能确保弹丸大概能够沿着曲线弹道飞进明军队伍,射击效率大大提高。
轻描淡写的一句“只要把枪口抬高一些就行”,背后有着无数的辛苦努力,无数付出的坚信。朱绍明说出来的时候,内心说不出的骄傲与满意。而且近三千人的教导大队中,毕竟有些有天份的。到现在已经有30几名朱绍明觉得可造之材被选拔出来,由朱绍明亲自教育培养。这些人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能够成为朱绍明能够使用的一股科技的力量。
接下来的火枪射击并没有特别的与众不同之处,连环三段击或四段击。还有就是10门虎蹲炮开始发威,霰弹咆哮着。以及逼近了明军的三个连并没有同时射击,而是采取轮流射击的方式。连续不断的火力不断的打击着明军,明军被猛烈的射击打乱的队形,最初勉强有点支线味道的明军战线先是如同垂死的蛇般扭动起来,然后整个明军就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