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募民屯垦
次日,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朱绍明的脸颊上,他用手挡在额头睁开眼:“哎,睡过头了。”
一番洗漱后,去议事厅,便召集军官,开军官团会议。
朱绍明指了指地图道:“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若干工作小分队,背靠大别山,北止淮河南岸,南停六安州北界,向东延伸50里,在这个范围内开展武装扩充和战争动员、屯田。屯田可以收地利,抒民力,足兵食,使其有所赖,古之边防之计莫善于此。”
其实朱绍明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地盘势力一为土地,二为钱粮,三为人口,要获得这些,屯田便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远如汉武、曹孟德,近如洪武,都是以屯田起家。
当然了对别人来说,管理和开垦屯田地,困难也是很大,现今战乱不断、天灾连绵,屯田需要青壮人口,开垦管理土地,需要钱粮,这些都是朱绍明都不是问题:他的稻田是无限食物、无限金钱来源的,只要有农民在耕作。主要是还能用船运卡片升级和市场里经济资源技术升级,增加产量。
这相当于有一个永久粮仓,前提是不被攻破。
朱绍明安排人在城镇中心,将耕牛、玉米、番薯、辣椒、小麦、稻谷种子发放诸部后,决定自己带着城镇农民和民兵在中心附近加大屯垦。
种子、耕牛怎么来的?朱绍明使用了船运功能——畜栏卡:牧场经营、畜牧围栏:建造畜牧场,吸引动物来圈养。卡片附赠牛100头、羊50头、鸡鸭各30只。领地范围的扩大,需要通讯,又建造了“贸易站”——吸引商人交易兼通讯功能,自带铁路升级系统(需要城镇中心阶段4)现在是马夫拉车。
朱绍明带着米涅步枪组沿着城镇中心附近河边转了一圈,眼前小河蜿蜒往东北而去,沿着河的两岸,一些大明流民不久前播种的田地小麦正在出苗。可以看出,河两边耕种的田地还是太少,离河边不远,便是裸露的大片大片干燥的土地。
众人策马踏过低浅的河水,来到河的对面,对面也是同样这种情况。
朱绍明看了看地图,略略一估计,这条河长20里,但是河面不宽,1—1.6米,从中心到河尽头,沿河一带两岸可供开垦的荒地达数千亩之多。
其实这些土地土质都算不错,可惜水利失修,灌溉不便,这些原本算是优良的田地都荒芜了。大明如今就是如此,都是天灾闹得,干旱少雨,农事全赖灌溉,有水之处为沃壤,无水之处便为荒漠,对灌溉系统的依赖性极大。
策马沿河而行,可以看到河岸旁一些原本渠池的痕迹,不过这些河渠多年没有疏浚,水流不到,己经多是淤浅废弃了。这使得离河稍远一些的田地无奈荒废,毕竟那种可供灌田的砖石深井不是随随便便人家便可挖制的。
如果将这些河渠重新疏濬修理,完全可以让这一带成为良田土地。
策马四顾,眼前地势开阔,这是一片多好的土地啊:“这一片都是好地啊,如果挖些池修些渠,再招些军民开垦,将来这一片都可以成为良田。”
朱绍明想起李鸿前几天吐槽:其实大明对于各地军民开垦荒地向有优惠,开垦土地尽归军民不说,三年成熟后,每顷土地止征少许的牛具银,甚至很多地方应纳税粮还准蠲免十年以上。
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库空虚,需要征收大批的税粮,官绅豪强将自己应纳税粮转派到平民身上,本来开垦荒地投入就大,才一熟后,往往官府卫所便迫不及待地交来催派,造成垦农入不敷出。若是继续追逼钱粮,就不得不迫使垦农逃亡,又造成田地荒芜,这样恶性循环,各地灾荒越来越严重,也造成百姓不愿意开垦荒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