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叩谢皇恩



太子很是志得意满。

   当他穿得粗布棉衣出现在城门口的时候,先收到不少官员赞许的目光。

   他面带笑容地站在边上,看着官员组织救灾工作。

   有官员在向灾民们喊话,“大家稍安勿躁,你们家乡受灾,到了京城,就是回到了自己家。

   皇帝陛下不会抛下大家不管的,一定会让你们有一口饱饭吃。

   你们要听号令,不能擅自行动。

   我们煮好粥,先喝上一口热食暖暖身子。

   过会有专人带大家安置。”

   队伍里有人高喊,“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紧跟着万民跪下磕头,“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子见了这场景,只觉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万里江山,风光无限。

   未来,总有一天,百姓口中的万岁就是他了。

   他如何不激动?

   他一定要办好这件差事,让父皇和天下的百姓看看,他不是无能之辈。

   这时,有小官提出将米和米糠混在一起煮粥。

   但望着眼前破衣烂衫的灾民,他犹豫了。

   他想借这次救灾消除前一阶段的不良影响。

   如果将米糠混在粥里,可以多几天的口粮,但是口感差很多。

   他迫不及待想要获得灾民的认可,扭转最近不利的流言。

   他也知道粮库存粮不够,很是犹豫。

   这时,梁王孙子,霍秦氏的亲弟弟,排行第五,凑在太子耳边,“姐夫,别听他们的,有粮就烧米粥,放米糠,小里小气的,配不上您太子的身份。”

   太子听了这话,心中一动。

   霍存良一直边上站着,隐约听见了米粥、米糠、配不上等字眼,顿觉不妙。

   关键时刻,先填饱肚子要紧,秦五这是想干么?

   不由焦急起来,瞥了眼王丞相。

   王丞相正看着众人忙活,似乎什么都不知道。

   老狐狸。

   霍存良想了想,也选择当背景,学王丞相的样子,当做没听见。

   提出放米糠的小官,到底人微言轻,见没有大官支持,太子也一言不发,叹了口气,退到了边上。

   他的意见,自然不予采纳。

   哗哗的大米倒进窝里,开始煮粥。

   不久,粥煮好了。

   灾民排着长龙,有序地上来领粥,一人一勺,没多也没少。

   除了粥,每人还有一个馒头。

   馒头很小,很硬,但灾民很满足,馒头蘸着热粥,一口热粥,一口泪,声声泪下。

   喝完粥后,人跟着暖了起来。

   人人跪下,再次向着皇城的方向磕头,高喊“万岁。”

   这时,霍存良振臂一呼,“灾民们,这位是我朝的太子殿下。

   皇帝陛下特派太子下来救灾,助我们度过难关。”

   灾民一听这是太子殿下,如此尊贵的人,几辈子不知道能不能见上一面。

   如今就和自己站在一处,如何不激动?

   当即转身对着太子磕头,“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太子连身说,平身。

   一个个挨个扶起老弱病残。

   大家见太子如此可亲,又见太子穿着不过是粗布棉衣,更是感同身受,扶起一个另一个磕头。

   太子激动得热泪盈眶,恨不得把把心掏出来。

   天寒地冻,城门口却热火朝天。

   第一天, 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太子回到东宫,梳洗后倒头就睡,连后宫都没进。

   弘道帝听说了百姓叩谢皇恩的表现,心里很是安慰。

   又听说了太子的表现,板着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皇贵妃听说了太子的表现,得意得对冷霜说,“我的儿子,怎么会是草包?”

   皇太后听说了太子的表现,转头说,“侯家还是人才济济啊。”

   皇后听说了太子的表现,嗤笑一声,“救灾可不是一天的事, 且多看几天

   吧。”

   户部梁尚书回家就哀声叹气,梁夫人关心地问他怎么了,他叹气道,“唉,

   太高调了,太高调了,米粮跟不上,越往后日子越难熬啊。”

   梁夫人着急地问,“那怎么办?陛下会不会怪罪于你?”

   梁尚书摇头叹气,“唉,这关难过啊。”

   废太子也在关心救灾的事。

   他问起了叫葛3办的事,“程叔,葛3置办屋子的事,妥当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