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自动驾驶



    2035年,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头羊比亚率先在固态电池技术上突破,续航里程最高达到了3000公里,常态化续航里程达到了2000公里,基本消除了大家的续航里程焦虑。同时,还解决了低温地区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份保障。随后不久,特斯跟宝马也都跟了上来。

    导航系统,早在2025年就已经实现了全国所有村级公路全覆盖和24小时路况实时更新,为汽车自动识别和路线规划提供了保障。

    激光测速和测距技术已经达到0.01米和0.01秒响应速度,可以保障汽车在时速200公里时0.5米距离时可以及时规避。

    一种全新的可视辅助系统360全景可视鸟瞰系统上市,实现了模拟车与实车同步运动轨迹效果,为自动驾驶多了一份参照。

    汽车芯片实现了2纳米的应用,为自动驾驶海量的图像和点阵数据处理提供了安全保障。

    北斗卫星的为汽车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提供了数据传输和通信提供了备用通道,可以跟6G信号系统兼容并自由切换。

    充电站可以提供三种服务,一种是30分钟慢充充满服务,一种是10分钟快充80%服务,还有一种是直接换电池服务,只是这种换电池有全寿命周期次数限制,而且成本要高三倍。

    小区停车位充电桩跟充电站提供的服务类似,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1小时慢充充满,一种是15分钟快充80%。

    以上技术进步,为汽车全自动驾驶提供了可能,但是仅仅是可能。因为关键的三个环节城市、乡村和小区受到路况复杂程度的限制,很难做到全程完全自动驾驶。

    但是,在高速公路上,经过几年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发现在所有车都执行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事故率接近零,只有非常极端偶然的意外情况下出现了几例,远远低于其它自动驾驶比例的样本。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决定在告诉公路实行强制自动驾驶模式。这样一来,汽车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时,汽车自动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驾驶员可以放心大胆地睡觉或者聊天,不需要在整个路段操心任何人工干预。即使出现诸如山体滑坡等极端意外情况,高速公路也可以全面托管并执行紧急运行模式。

    有专家提出来一个想法,参照高速公路,可以在城市道路、乡村公路和小区内,可以按照60-80、40-60、20-40公里时速进行分级,然后强制执行。但是,这个分级实现起来工作量和难度极大、成本极高。

    比如,城市道路中,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的功能不一样,统一按照一个速度区间,非常困难。还有几个影响的关键因素,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受到行人、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等不可控元素的限制,全自动驾驶很难保证不出意外。乡村公路和小区情况更加复杂,不可控的人为因素更多。

    实际上,有人很早就提出了一个设想,既然自动驾驶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撞击,为什么不在这个方向上寻求突破呢?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想法就是,可飞行的泡泡球:这种泡泡球,全透明材质,双层密封,中间充气,可乘坐2-4人。100米高空自由落体都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材质表面可经受普通手枪子弹的近距离冲击。这种泡泡的的灵感来自游乐场的撞击气球,如果实现低空飞行,将极大地改善交通状况。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满天泡泡球的盛况。只不过,这个设想过于科幻,在可以预见的至少几百年内,人类恐怕实现不了。

    其实,在地中人的帮助下,小太阳公司研制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突飞猛进,2030年时研发的航空航天发动机已经实现了30马赫的时速。使用寿命达到了3万年。2040年,核电池发动机小型化已经达到汽车级,如果单从技术上讲,汽车实现无限动力指日可待。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特斯旗下的NBD公司,也在核酸式核电池的研制上获得成功,他们利用钻石跟核废料进行反应,使用寿命根据测试,也达到了2.8万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