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今宵茶眠何处
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信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
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清光绪未年(1903-1905),蔡竹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信阳毛尖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信阳本山毛尖茶。
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本山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产的本山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
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1990年,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
1999年,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1999年,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2年“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标志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
2003年“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
2007年11月份在日本举办的世界绿茶大会上,信阳选送的21个茶样全部获奖,夺得最高金奖6个,金奖10个,银奖5个,得到日本媒体的广泛宣传和高度赞誉。
2008年底《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9年建国60周年前夕,信阳毛尖茶被河南省质监局授予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
2009年12月,在农业部信息中心举办的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信阳毛尖“公用品牌以31.7亿元名列入选茶叶类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2010年初,信阳在人民网被全国网民评为”百姓信任的产茶地“称号。2010年6月,在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信阳有10多家茶企业产品入选最受港澳茶客欢迎的中国茶品牌。
2012年12月,”信阳红“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
2013年年初,信阳市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第一名。2014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7年4月,信阳市被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毛尖之都“称号。
2017年5月,信阳毛尖公用品牌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第二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