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垒浮云变古今-第2/2页



    建国初期,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目标,一是对制度的改造,二是对资本家的改造。民族资本家有经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又掌握生产技术,是对发展生产有较大作用的人力资源。因此,我国把对私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改造企业时把企业原有人员包下来量才使用,让他们在新环境中工作,既做出成绩,又受到教育和改造。在对企业的改造中,资本家参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了觉悟,也减少了改造的阻力。改造私有制的同时注意对人的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又一特点。

    村里很多地主大户被改造,可是谁也没有人提起陈静轩,村里人对这个男孩报以善意的态度,他们就认为这是一个干活勤快的男孩,能吃能干,采茶别人一天采5斤,他能采8斤,高山密林他也不怕,钻来钻去像一只灵活的小猴子,有了这勤劳的采茶能手,村里人轻松不少,本身很多采茶姑娘就嫌弃爬山低头采茶辛苦,山上草多又密,每次去上山回来就灰头土脸的,有了这个不怕吃苦受累的热爱干活的人,村里漂亮的采茶姑娘李清芬乐得清闲在屋里打打杂做做饭。

    这种轻松不干活的好日子没过几年,集体吃饭干活的时候是不干也得干了。五十年代,浉河拦坝蓄水,修南湾湖水库,平地淹了许多,随后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人民公社“五权下放”,山坡农地,都下放给小队,号召自力更生,谋求出路。这时,政府想起来还可以种茶。

    1954年,主管茶叶生产的河南省、地农业部门在震雷山投资建立“信阳雷山茶叶试验场”,省农林厅虎兰生、信阳地区农业局蔡光云等茶叶技术干部亲临勘查,帮助规划建场。武舒金首任场长,吸收当地茶农陈金友、朱道荣等五十余人,逐年开辟新茶园,兴建新厂房,国家先后调配彭中良、李明义、方培仁、黄道培等近10名茶叶专干,从事茶叶生产、科研技术指导工作。

    1955年春,在人民政府全力资助下,南湾水库库区有34户、132人迁移到此,建立“黑龙潭茶社”,茶叶技术干部黄执优、虎兰生驻山指导,规划开荒种茶140余亩。新茶投产前,政府给移民每人每年50元为期五年的生活补助费,茶农安心务农。而后生产逐年发展,现山上有茶农70户、300余人,新老茶园共400亩,年产茶叶1.3万多斤。1955年春,同其他茶社一样从南湾水库库区迁移来40多户、180余人,建立新型茶社,在东山坡新辟茶园180余亩,西山坡原有75亩衰老茶园也进行了改造。又加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茶叶质量好,为名茶“信阳毛尖”主要产地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