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浮沉雨打萍-第4/6页



    30平方米,300多人,这块稻田的每一平方米至少倒下10多名烈士。随地抓起一把泥土,都能攥出血!从此,当地的农民不忍心在这块田里种庄稼,从此,这块被鲜血浸透的稻田尊称为“红田”。

    门口听着叔父讲述的高怀英也忍不住泪如雨下,她痛恨战争痛恨斗争,可是希望却又只能寄托于斗争寄托于革命。她不明白革命为什么会夺去养育她呵护她长大的叔父,她不懂这么为人民的党却让她失去了最爱的亲人。那是她心中的英雄,是她最亲最爱的人啊。她的心自从叔父被杀后一直如在烈火中焚烧,她脱身不得,被困其中只剩下煎熬。也已泪流满面的陈子美走出,对着少女深深鞠了三躬,“您放心,党是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儿女的,我陈子美今日立下誓言,一定会为高将军讨一个公道,求一个正义。倘若我在革命胜利后没有做到,我会将枪给你,请你枪毙了我,这是我的承诺,矢志不忘。”说罢,陈子美将藏在腰间的枪递给少女。“这是我的承诺,请你收下。”少女噗嗤一笑,如身边的荷花一样耀眼,“谁要你的枪啊,你可记得你的承诺,我等着你实现,我可一直看着你呢!”说完这句话的女孩,感觉浑身的冰雪散去,周身的冷刺也被消除,第一次陈子美感受到了这个女孩的温暖和热情。

    在深入农村和农民交谈走访中,陈子美发现农村农民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连名字都写不出来,他们已经习惯了世世代代受穷的日子,对于地主富农的钟鸣鼎食与自己所受剥削和压迫也觉得天经地义。如何才能在“铁屋子”一样的农村点燃革命的火种?他深知,只有教会这些握惯锄把子的农民们读书识字,才能给他们讲明白反帝反封建等革命道理,只有广大农民群众都有了觉悟,中国的革命前途才有希望。陈子美深感农民普遍觉悟不高,扫盲任务艰巨。他十分认同老师李大钊的见解,认为农村地区所蕴藏的巨大革命力量。陈子美牢记老师李大钊的话:“把中国的农民发动起来,中国革命就有前途了。”于是,陈子美在灵山附近开办“平民夜校”,学员多为村里的青壮年,还有些无钱上学的贫家少年。他担任夜校教师,所教内容多是一些简单的字,再后来就渐渐加上国内外时事,并借机宣传马列主义、反帝反封建等革命道理。陈子美努力的启发民智、争取民权,点燃信阳农村革命的星星之火。

    陈易安在哥哥的带领下也积极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她夜晚认真教学,白天组织妇女给红军家属代耕代种、做军鞋。陈易安还常常化装成提竹篮卖针线的妇女,出入灵山寺、莲塘寺以及朱堂境内的白云寺、观音寺等寺庙旁,侦察敌情,搜集情报。陈易安又是一位红色宣传员,她演唱的《送郎当红军》十分感人。凡是经她宣传过的地方,总有一批批热血青年,积极参加红军队伍。她经常到红军医院去探望伤员,给伤员洗衣服、换药、端茶送饭。

    “平民夜校”作为中国***在农村地区的早期革命斗争形式,在启发民智、争取民权的斗争中起到了独特的历史作用,为大别山区农村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那时候,信阳农村普遍成立了农会、妇救会等组织,开展了减租减息、移风易俗等运动。农民也能够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名词了。夜校教育人们移风易俗不收彩礼,“有房无房你也别提,搭个窝棚也将就地;有盖的没盖的你也别提,铺着毡子盖着席也将就地……”;教育人们放平心态不要攀比,“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见了推车汉……”。那时候庄户人家有几个能念书识字的?进夜校一不收费,二不耽误农活,三可以读书识字,农忙时三六九上学,冬春农闲时每晚都开课,农民都非常乐意,也都纷纷成为陈子美和陈易安兄妹俩的学生。

    高怀英看着这个能文能武一心报国的男人,被他感动,终于放下心中的成见,璀璨如同朝阳的女孩就这样加入了陈子美的便衣队,也参与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两个人并肩扶持,一直到革命胜利,大别山薪火相传的佳话从来没有断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