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为论夙志-第3/4页



    1924年,冯玉祥和陕西陆军第1师长胡景翼、第15混成旅旅长孙岳,趁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联手奉军掣肘打垮了曹锟、吴佩孚的直系政府。被扶持上去的段祺瑞临时执政任命胡景翼为河南省“督办”取代了张福来。同时,孙岳也被任命为河南高官,取代了张凤台。孙岳不愿来河南,想任直隶督办。孙就派了自己的参谋长何遂代理河南高官。后来孙直隶督办未果,作为冯玉祥“国民军副总司令和第三军军长”的他率部东走,击败了奉系李景林部,还是就任了直隶督办兼高官。

    ??随后而来的吴佩孚复起,直奉联手令冯玉祥国民军南口大败。胡景翼病死河南任上,其部下岳维峻接任。孙岳上海就医。何遂并未实任高官,后来任北京政府航空署长、国民军空军司令、北伐前黄埔军校“代校长”。

    吴佩孚重起后自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所讨之“贼”开始是冯玉祥,后来又是联合击冯的奉军张作霖张学良父子,还有掣后的北伐军。给他打头阵收复河南的就是两员大将:靳云鹗和寇英杰。

    靳云鹗从鲁西南沿陇海铁路,寇英杰从鄂北沿京汉铁路,最后逼走岳维峻。靳云鹗一路顺风,寇英杰在信阳碰上蒋世杰硬是抗住过不去。最后寇绕道撇下信阳不管,才拿下郑州。可是吴佩孚任命寇英杰做了“河南督办”,却让靳云鹗做“河南高官”,靳云鹗不愿要这虚衔,拒辞不就。

    1926年12月,吴佩孚任命陈善同为河南高官。当时把控河南军务的是米振标父子,他们反对任命陈善同,把控着开封警备司令部和省会城防。陈善同前往省署就职,他们出动荷枪实弹的军警,封锁鼓楼街、后街至行宫角一带的街巷,设岗布哨严加盘查,禁止陈善同的就任车队通行,逼迫陈善同只得退回寓所。后来经河南商民调停,吴佩孚致电米振标严加申斥,陈善同才得以就职。但是,陈善同上任后即向吴提出“免收民间房钱一月,取消煤油特税,停止砍伐树木”等多项为民请命之求。慢说吴佩孚自顾不暇,就算有心也无力维护。兵荒马乱无所是从的情况下,陈善同根本无以施展,未满一年即挂冠而去。1931年,北伐战争基本尘埃落定。在经过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破裂、东北易帜、蒋冯阎大战后,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基本政局稳定后,陈善同离开开封回到信阳。

    那一年,陈善同55岁,他民国北洋政府最后一任河南高官。高官任上他只做了6个月,冯玉祥接了他的班。

    回到信阳的陈善同是信阳循正统出身的本地耆宿,以陈家在信阳的繁盛和如今陈善同的身份地位,立即受到老家乡亲和地方的重视。陈善同寓居故乡后,致力于地方公益,不辞辛劳积极参与地方建设,热心从事乡土事业,曾担任信阳城建修筑委员会干事长,积极为信阳修复战争破坏的城垣市井服务。他还担任信阳防疫委员会、水灾赈济委员会、慈善委员会的职务,面对地方不平事他仗义执言;面对穷困败落他力主公平善意;面对缺医少药他首创巡回医疗。他曾争锋相对反对外人强占公地,精明强悍逼迫停止勒索百姓,受到地方和乡里尊敬。

    虽面临日寇从满洲觊觎中国全境的虎视眈眈,但是自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政府的天下大致稳定。于是出现了民国以来又一番修志热潮,各省因纂修省志的需要而纷纷成立“通志馆”,延聘专门人才,形成了政府主导,学者篡修、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多方积极协助的修志格局。全中国到30年代共成立了21个省级通志馆、南京、上海2个市级通志馆。

    南京政府1929年12月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就方志的机构、纲目、取材范围、类目设置、内容取舍、文字书写和印刷装订、出版等多做出了具体要求。20世纪30年代前后全国有458部方志纂修刊印,形成了民国修志最繁盛的一段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