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真火-第4/6页
更有大乘观法。《大萨遮尼干子经》︰四念处有二义,初义如般若。二义者,观身念处是净义边,我今因不净身故得净**德身,得一切众生乐见身。作是观已,能净二行。一者无常,二者常。观一切众生身毕竟成就诸佛法身,以有法身得平等心无分别心,不起诸漏。观受念处,众生受苦而起悲心,众生受乐而起慈心,不苦不乐而起舍心。观心念处,观于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乱,如自性相,众生亦尔。如自心空,众生亦尔。如自心平等,众生亦尔。观法念处,不着常见,不着断见,行中道见,以法眼观,不着不失。
三三昧者︰经言︰菩萨以空无我行相摄心一趣,名空三昧。以寂灭相摄心一趣,名无相三昧。以苦无常行相摄心一趣,名无愿三昧。声闻定多常观空门,菩萨慧多常观无愿,如来则定慧平等常观无相。又一相无相为空,无实成转灭入诸法相为无相,无作无能入诸行相为无愿。
经言︰依此三门能摄一切殊胜善法,离此三门所应修学殊胜善法不得生长。能学如是三解脱门,亦能学真如法界三科、四谛、六波罗蜜、无量无边一切佛法。以三三昧总摄一切妙善法故。龙树亦言︰唯佛一切智智能达诸法实相,而菩萨以三三昧门得实相慧亦无所不通。三三昧是实法,四念处是方便。行者自三十七品至涅盘城从三三昧入涅盘门。
夫无生法忍,必先以柔顺忍而乃无弊,习定趋势然也。六波罗蜜,般若主也,而必导以五度。三三昧般若也,而必导以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亦般若也,而必助以诸禅定法。
龙树有言︰入三三昧有二种观。一者得解观,二者实观。实观者是三十七品。以实观难得,次第说得解观。欲界心散乱,当依上界禅定、四梵、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中,试心如御试马,曲折随意,然后入阵。得解观中,心相柔软,易得实观,用是实观得入三涅盘门。
一者空门,观法我空,缘生无作者无受者。
二者无相门,无有实法,但有其相,而男女相一异相皆不可得。
三者无作,既知无相都无所作。
(中略)定不独生,力不独作,三昧如王,慧如大臣,君臣共营,行乃得成。空有二行,曰空无我。无相四行,尽灭妙离。无作十行,无常苦集,因缘生道,正与迹到。是三门于四禅未至中间及三无色皆无漏性故,或系为有漏不系无漏故。初在欲界,成就其行在色无色。若摩诃衍三三昧者,则不同小。小空生慢,学无相门灭取空相。于无相中复生戏论,学无作门,不起三业不求三界生身。大则三三昧是一法门,以行因缘说有三种。法空名空,空中不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作为,无相转名无作。不得一时入城三门,直入事办不须二门,通途更塞由他门入。小空缘苦谛摄五蕴,无相缘一法谓数缘尽,无作缘三谛摄五蕴。
大则通缘诸法实相,以是三昧观诸世间,即是涅盘。佛或一时说于一门,或说三门。见多说空缘生无性,无性故空,空故见灭。爱说无作,法无常苦,从因缘生,见已厌爱,即得入道。爱见等者为说无相,男女等相无故断爱,一异等相无故断见。菩萨遍学知一切道,故说三门。
《分别瑜伽论》︰修瑜伽法不离三三昧。有教授二颂,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义想灭除为空门,所取非有为无相门,能取非有为无作门。《分别瑜伽》既不得来,修三三昧从《般若》说。
又《大乘经庄严论》说五现观伽他,如《摄论》引。
金刚三昧者,最后最上三昧也。念处为初,金刚为终,三昧乃全。夫祸患生于七识,非三昧不能屏除。四惑相应,无明住地,有覆无记,日夜思量,起执计我,七识性也。唯识家言︰金刚道后,执种尽净,二障伏断,至此乃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