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回 微服私访串农村 赵五斤县衙告状-第2/5页



    由此,官府也丧失了威信,当地的老百姓都根本不相信县令,哪怕是他们家中出了事,也没有谁去告状,而这种情况就非常可怕!所以,袁知县来到文安的这天,县衙里却是冷冷清清,就连一个人都找不到。袁县令与表弟曹旺来了以后,就顾不了在旅途中,连日奔波的疲劳和辛苦,便在县衙后院找个地方,放下行李打扫卫生,先安顿了他们自己住下!因为只有这样,接下来才好去开展工作。由于二人非常疲劳,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他们都是只啃了点干粮,就打开铺盖卷睡下了!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个别衙役当差的,到县衙里来点个卯顺便看看,而且,还是酗了酒喝得醉醺醺地。

    袁县令又是才来上任的新官,也就不好对他多说啥,因为他还没有完全掌握情况,要办事情还需要有求于别人,凡是要做大事的人,一般也不会和人计较,更不是总盯住别人小过。然而前任知县留下的烂摊子,也根本没有交接手续,他还得从新梳理整顿,需要捋出了头绪以后,再从打锣鼓另开章,而当务之急,他得先调查了解情况,然后才能够做出判断。也就是说,等到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还需要和师爷衙役们,先见个面让他们介绍情况,这也是他必须要做的第一步。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实袁大人心里也一直都在想,一上手就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马上先烧起来三把火!不过他看了别人留下来的,这样个烂摊子后就改了主意,你道:“是什么原因使他心里起了变化”。

    然而,袁大人必竟是个有学问的人,他不光忠君爱国心胸坦荡,而做事也非常谨慎小心!当要面对这样情况时,他知道心急是喝不了热面汤的。再者说,对于文安县的风土民情,又不是十分太了解,眼下他个人就是着忙也没有用,心想当前首要的任务,我必须先稳定局势。换而言之,除此上方有令外只要不是,杀人放火和特别重大案件,他都需要暂且放一放!往往事情也都是那么巧,自己刚出门就遇到了拦路虎。又好象正低头行路思考问题,却无端被人打了一闷棍!所以当他静下心来,考虑了一下事情原委曲直后,就又觉得无限感慨!且还似头浇冷水怀抱冰一样。因为,世上有很多问题都是错综复杂的,急了不行需要冷处理,所以袁大人就在想,我不能太急于求成了,一切都得按原计划慢慢来,如果突然改变方式,就等于盲目行事,误打误撞,弄不好就会坏大事。

    那么袁大人才一反常态,马上就变成了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而且是稳扎稳打,能够耐住性子做事,也似乎成了老油条一样。但不管怎么说他是下了决心的,心想着必须得争取主动,要当天和尚撞天钟,而且撞钟就得把钟撞响!这就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忠于职守,效命朝廷。也就把他的忠君报国志向,体现到了具体行动上,于是也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什么事情也不干,是专到下边走乡串村,在全县范围内,去到各地微服私访。要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先从下面入手,要先掌握第一手资料,尔后再寻求解决办法。所以袁大人就在来文安之前,就已经立下了鸿鸽志愿,还定要干出一番事业不可!所以,也早就有了思想准备,决心要在此扎下根好好干,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全抛洒在文安大地上。

    再说这里的地域环境,经济状况,财政税收,人口土地,等各方面情况,都需要尽快了解,有些关系也急待于疏导。比如说全县境内,有多少个官绅老财,他们都是啥样的家底?家中有多少财产土地,以及其它很多事情,他都必须准确掌握。故而,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袁大人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他一不穿官服,二不带衙役随从,只是随身衣服,打扮成平民百姓模样,到民间去了解贫民疾苦,与劳苦大众屈膝交谈。到了中午,肚子饿了啃干馍,渴了到百姓家中喝几口凉水,晚上要回不了县城,就在农民家里住一晚上,反正也不管是草屋、磨房或厨下,夜里天冷,就围住人家的锅底门取暖。有时,还在人家柴禾垛里睡上一觉,将近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文安县全境,这样以来,他不光知道了很多情况,心里头也有了谱,同时,也更有利于他以后开展工作!这正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