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回 表弟要随表哥去 徒步上任到文安-第4/5页



    众所周知,袁耀文本是靠别人養大,则又供他读书,他自已也没有家,要骑马坐轿去就没条件,所以他就决心与表弟,俩人一路步行去,穷人家孩子也不怕吃苦。按说也是对二人最好的锻练,他们要去的地方本是文安县,那里离京城不远,则属于直隶河间府管辖,也为华北大平原上的,一处有名洼地。而在文安县四周一圈,是水系丰沛繁杂,除了河流就是湖泊,也是历史上成为,洪水淤积的平原,是河河汊汊,芦苇丛生,到处湖泊沼泽。

    有人曾打方说:“文安境内的河流支支岔岔,好像是人身上的血管,一根根、一条条,长期形成了网络化!”往西便是白洋淀,北面、东面都是湖塘水洼及沼泽。而文安北边,自西向东有两条河,靠得最近的是大清河,它从文安西北发岔,一条上溯,又分为白沟河与拒马河。上游源头分别通往京西门头沟、百花山、小五台山等。另一条为唐河,也是很长的主要支流,它发源于北岳恒山南麓,穿过古长城,也绕了个较大的弯子,再过保定到新安,注入了白洋淀!尔后经大清河,朝下游流进了子牙河,后再汇入海河,最终流进了大海。

    另外,还有一条潴龙河,往上分岔为大沙河及磁河,两条干流尽都源于太行山中,往下游去流进了潴龙河后,在注入白洋淀时,又与唐河交织在一起。在文安县的水洼以东,便是子牙河及大运河,中间夹着清凉江,至天津入海河,之后,便又流向大海。而发源于西部,太行山中的一些河流,由于大都注入了白洋淀,而在我中国大地上,本就是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所以由始以来,白洋淀那里就成了湖泊,还有人称那里是个“大水葫芦!”这就叫:

    天上众星拱北斗,华北水系似血脉;

    条条江河向东流,最终都是归大海。

    在文安县的下游,每当雨水丰沛时,从白洋淀那边溢出的水,流进到文安洼地积聚在那,也就走不动了!自古以来,那里的水资源都比较充足。特别是夏秋季节,每当雨水较多时,若是暴雨突然来临,因为一时间下泄不了,湖水就会猛涨溢出,则要淹没大片良田。结果就会使文安县的黎民百姓倒霉!所以在这里一年到头,农民只能种一季庄稼,那就是冬春小麦。凡是秋天成熟的庄稼,也就根本不靠谱了!换句说,每年大多数都收不成!只有碰巧了才只能有收获,加之地薄又沙碱化,农民一般都是,年年楛耘伤岁。

    由于冀东中文安一带,属于是湖塘地区,又大都是洼地沼泽,其村庄也比较稀少,就是有一些人定居过,可说也是荒田废舍居多,哪怕是可以种庄稼的地方,也全为土地贫瘠的沙碱薄地。另外,这里除了洪涝灾害,还经常发生干旱和蝗虫,由于自然灾害和地理条件所造成,一般收成不好也顺理成章,所以自古以来文安这里,都是个贫困落后的地方。当地的人民生活又十分艰苦,很多人家一年能缺半年的粮,人民苦不堪言还真是实情,而且也不被朝廷重视!说句大实话这里还真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有人就编了一段顺口溜唱道:

    华北大平原,到处是狼烟;

    原本属沃土,如今变荒滩。

    百姓无活路,朝廷也不管;

    终有爆发日,黎民必造反。

    劳动人民没吃没喝虽然贫穷,甚至卖儿卖女逃荒要饭,可还养了不少贪官。据说,凡是来此做官的大老爷,不光是喝酒吃肉,过着花天酒地的快乐生活,几年以后,当任满离去时,还都大车小车的,拉着银两和东西衣锦还乡。回家以后又盖房又买地,发家致富成了有钱人,其实全是刮地皮、喝民血得到的,因为朝廷每年都要给文安县,拨付一些赈灾救济款项,虽然数字不大,但受灾人并未受益,而真正得到好处实惠的,却是那些贪脏污吏们。换而言之,就是钱粮没有用到正地方,都被那些不为当地老百姓做事,而只会搜取民脂民膏的官老爷们,一天到晚花天酒地,全给挥霍浪费掉了!所以那里的黎民百姓才骂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