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李建成潼关鏖战破敌军,李世民泾阳剿匪揽人心。



    长春宫,初名为晋城,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由北周权臣宇文护所筑。建德二年(573年),因晋城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对古蒲津关,登高可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遂改名长春宫。后经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扩建,如今已是一片宏大的宫殿群,山林峻秀,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即大气又别致,为隋帝盛夏避暑之行宫别馆。山风徐徐夹杂着丝丝缕缕河水的凉意,朝看朝霞映河面,夕看晚霞落西山,身处在这长春宫里,就算再忙碌的人也能凭空生出几分闲情雅致来,但李渊此时却难有闲心。

    李渊刚进驻长春宫关中士人就争相前来谒见,其中就包括冠氏县长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及李世民妻兄长孙无忌,李渊一律隆重接见封官赐爵,同时召见投诚的隋朝官吏,好言抚慰也一律封官赏爵,随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命世子李建成及刘文静领左军五万兵马进驻永丰仓,防备隋军再夺永丰仓,同时发布公告开仓放粮,赈济斯民,并按往常的惯例挑选青壮从军;另一路命李世民、柴绍、刘弘基领右军攻略渭北,翦除长安的外围羽翼,最后全军会师长安城下。

    李渊这两步棋意在向关中百姓宣示一个信号,我进军关中不是想据关中为己有,只是替主人打扫屋子,迎接新客人,也不赶老客人,隋帝不愿意放的粮,我们放,隋帝不愿做的好事,我替他做,我们此行不为别的,只为拨乱反正。

    谁知赈济斯民的文告一发布,顿时四面八方的难民如海潮般汹涌而来,临时增设的十几个募兵处每天都堆满了来应征百姓,一面领粮食,一面领甲胄兵器,短短数日便得近万兵卒,而且扩张之势不但没有丝毫衰减,还在与日俱增,而且各方占地称雄的豪强皆畏于唐军威势,无不望风而降,如此更是引起了连锁反应,潼关以东的州县也尽皆望风归降。

    话说另一边,屈突通不愧是百战老将,在得知李渊西进关中消息后,显得十分镇静,他简要地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李渊兵分两路,一路屯兵蒲城外与自己周旋,另一路则西进关中夺取长安,而进军关中这一路必是唐军精锐,那城外的唐军偏师只为牵制自己,而对河东并无致命威胁,李渊主力西进夺取长安,而自己的使命是守卫长安而不是河东,守卫河东就是为了保住长安,如若长安失守,那守住河东又有什么意义?

    白皮监军立功心切嗷嗷叫嚣着要出兵回援长安,击溃李渊军,众将也大多有出兵之意,却不是想立功,只是不想领罪,一旦长安失守他们都有畏战观望之罪,依隋帝心性他们必难灭族之祸,况且他们的家眷都还在长安受制于人,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回去。

    屈突通虽有出兵之意,但还是没有冒然出兵,他要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挫败李渊的机会。

    屈突通见众人都有请战之心,倒也不敢拒绝出兵,于是严命众将下去整军备战,调配粮草。

    众将兴致勃勃地下去筹备了十几天,可左等右等硬是没有屈突通出兵的命令,那白皮监军见状脑筋一转心想,屈突通虛以逶蛇,根本没有出兵的意思,不过是想龟缩自保而已。

    于是这白皮监军就一封密奏参了上去,随后隋帝派特使传诏严厉申饬屈突通等人,并命其立刻出兵不得延误,同时授予白皮监军临机处置之权命其督军,如有畏战者,立斩无赦。

    屈突通接到圣旨心中顿时悲愤交加,随即仰天一声长叹,背对着众将寄望的眼神,下了两道军令,一则由鹰扬郎将尧君素代理河东通守镇守蒲坂;二则全军五更造饭,明日一早全军拔营西进驰援长安。

    屈突通领数万大军欲向西南入武关,出蓝天塬绕过李渊大军直入长安,屈突通熟读兵法,身经百战,围点打援,中道设伏的路数他也是知道的,一路行军他不求快只求稳,可就在潼关附近一片普通无险,根本就无法构成设伏的地理条件的山塬中,就在这个连他都懒得探查,认为不可能成功设伏的地方,他还是中了埋伏,满山遍野的红白旗帜突然林立而起,唐军飞骑如狂风卷云般从四面八方袭杀而来,旗风猎猎,箭矢如雨,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