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马作的卢飞快



    公元1023年正月初,皇帝赵祯颁布诏书改元天圣年号。

    这段时间来,除了偶尔会诏来孙奭和冯元在崇政殿西阁讲筵以外,战场大多设在文庙和国子监各院。

    在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以后,辽国正式走上了汉化的道路。

    他们除了在官职制度上大量沿用宋朝的制度以外,在人才储备上也加大了力度,辽国在燕地设置了许多官办的学校。

    因为各地官吏大多都会选用二十多岁到三十岁的官员,再没有了边境战争以后,十七八岁的青年一辈想要谋求出仕,便不能只是闭门读书。

    于是乎,许多辽国贵族或者勋爵子弟在即将成年时,都会设法给自己争取一个使团陪同的名额,势要与大宋的年轻学子在笔会上一较高下。

    而且参与过访宋使团的辽国官员在回国以后,往往能委以重任。

    这种风气在真宗后期便开始盛行起来,辽国使团每次总会派来大量的年轻学子,人数也在逐年逐次增加。

    到后来,辽国干脆屁大点事就派来一波使团,譬如刘太后的生日是正月初八的长宁节,他们派一波;赵祯的生日四月十四的乾元节,他们又派一波;正月初一正旦还能再派一波……

    每年总能借着各种由头派来使团,为的就是强化契丹在文化方面的发展。

    以至于到了耶律宗真这个太子时,他的诗词水平竟不弱于唐宋任何一个诗人。

    不过宋朝使团这边就不怎么重视了,毕竟使团每增加一个人,那便是一笔雪花花的银子。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宋真宗以前的科举选士的地域限制缘故。

    当时江南一地的学子是很难考取功名的,导致很多官员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都把自己的籍贯改成了中原地区。

    也正因为如此,太宗朝和真宗初期的进士们年纪都比较大,平均年龄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低于三十岁的都极为罕见,二十岁不到的进士只有一人。

    直到宋真宗打破了这种狭隘的地域偏间,宋朝的进士年龄才逐渐走向年轻化,一甲进士平均年龄降到了二十到二十五岁。

    而在文庙战线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殿前司校场这边也没闲着。

    严格来说,杨文广的龙卫属于侍卫亲军,但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通常在皇城司和殿前司有要紧事务的时候,惯例也会把他找过来一起研究一下方案。

    从太宗时期开始,朝廷对禁军就有要求,非战时绝对不能出现在出现在城中滋扰百姓。

    皇城司只有两千人,只负责东京城的治安、往来公文呈报等等。

    当然这需要排除一些空饷问题,因为这个部门充斥着很多功勋子弟,很多人身兼一些其他岗位依然挂着皇城司的职,实际上专职的员额是永远不满的。

    侍卫亲军分成步军和马军两个部分,分别都有四厢编制,每个厢是25000人,加上后勤部队,总计二十余万。

    与之相比环卫和殿前司则多一些,加起来将近五十万,少量分布在京郊各处战略节点,其余主要驻扎在陕西、重庆、四川一带的西境,严防西边的藩国侵地。

    这个数字还只多不少,毕竟兵部跟枢密院检阅的频率不如亲军和皇城司,各军节度使也本着有公家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原则,各部或多或少存在空饷问题。

    而且最要命的,实在各军训练以及装备上,往往只有经常接受朝廷检阅的门面部队装备最为精良,训练也最是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