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指点江山



  “只要官家施以王道教化,使天下百姓同沐圣恩,何愁四方夷狄不肯归化?”

  看着少年慷慨激昂,寇准欣慰地笑了笑,仿佛像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脸色柔和了许多。

  不过他还想看看眼前这个少年究竟能看多远,遂开口问道:

  “施行王道教化终要以国力做支撑。想我大宋重文抑武,远不如汉唐那般军力强盛。就算侥幸收回燕云十六州,我大宋北上的兵锋便已到了强弩之末。断然不能像长平侯和:

  “先汉世宗皇帝于元朔二年建造的朔方城,此城修成以后,将整个河套地区纳入了汉朝实际掌控中。而且这种军城比起州府县城更容易修缮维系,只需要驻扎三千的守军,便能大大延缓契丹大军南下的速度,能让我军在战略上占据主动。”

  “可是……”这时寇准却沉吟道:

  “强如大唐亦亡于藩镇。黄河以北的卢龙、魏博、成徳三镇更是屡生叛乱。古有前车之鉴,我大宋轻易不会重蹈覆辙,让边境小朝廷再次出现。这样的军塞一旦大肆修建,只怕不利于管理。”

  柳铭章解释道:“不妨事,因为晚辈的第二策,是藏军于民。”

  “为何要藏军于民?”寇准不解。

  柳铭章说道:“藏军于民的目的,是为了让少量将看看眼前这个少年究竟能看多远,遂开口问道:

  “施行王道教化终要以国力做支撑。想我大宋重文抑武,远不如汉唐那般军力强盛。就算侥幸收回燕云十六州,我大宋北上的兵锋便已到了强弩之末。断然不能像长平侯和李卫公那般犁庭扫穴、喋血定襄,遑论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届时辽人失地,定会疯狂报复。加之燕地百姓被契丹人奴役多年,其中多有傀儡……”

  “你,又该如何治守?”

  这时柳铭章看到寇准的神色和这话的口气非常大,在寇准看来已经大到足以气吞山河,顿时来了兴致,遂问道:“是哪六策?你说来听听。”

  “晚辈的第一策,便是修建军塞。”

  柳铭章说完,看到寇准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接着说道:

  “先汉世宗皇帝于元朔二年建造的朔方城,此城修成以后,将整个河套地区纳入了汉朝实际掌控中。而且这种军城比起州府县城更容易修缮维系,只需要驻扎三千的守军,便能大大延缓契丹大军南下的速度,能让我让我军在战略上占据主动。”

  “可是……”这时寇准却沉吟道:

  “强如大唐亦亡于藩镇。黄河以北的卢龙、魏博、成徳三镇更是屡生叛乱。古有前车之鉴,我大宋轻易不会重蹈覆辙,让边境小朝廷再次出现。这样的军塞一旦大肆修建,只怕不利于管理。”

  柳铭章解释道:“不妨事,因为晚辈的第二策,是藏军于民。”

  “为何要藏军于民?”寇准不解。

  柳铭章说道:“藏军于民的目的,是为了让少量将士和百姓同吃同住,同时也能让将士教会边民狩猎御敌。”

  “嗯……确实是一条上好的计策。只不过,边境地区通信不便,若是将大量士兵散入百姓之中,难保不会有士兵借此欺凌百姓,依然不利于管理。”….

    寇准表示了肯定却又有些担心地说道。

  “寇相莫急,晚辈还有第三策,实施边境军屯。”柳铭章说道:

  “每到九月鹰飞,游牧便开始狩猎,汉地连年防秋耗资巨大,其中最困难的还是边民。”

  “因为北狄南侵,荒芜了北境大片农田,百姓不敢大量耕种,不胜其扰下纷纷选择往南迁徙,造成边境十室九空,难以迁徙的百姓就只能听天由命。”

  “若能在边境实施军屯,让边民有了田产积蓄,边境的百策,是简化军械制造和发动人民战争。”

  这回轮到寇准听不懂了,他不明白如今大宋的军械精良,为什么需要简化。

  同时也不明白最后一条究竟有什么用处,在他看来,征发百姓作战,简直和送死无异。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主帅武安侯白起在击败赵国主帅赵括以后,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其中超过九成都是赵国征发用于运送粮草的百姓壮丁,而赵国四十万主力大部分已经战死于两军阵前……

  对于这样的计策,寇准实在难以理解,遂发出了灵魂拷问道:“若我大宋牧民者驱驰边民以御夷狄,千秋后世将会如何记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