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桓公从宋国取来了却国的大鼎。戊申日,把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件事不符合礼制。

    臧哀伯劝阻说:“作为百姓的君主,要发扬道德而阻塞邪恶,以为百官的表率,即使这样,仍然担心有所失误,所以显扬美德以示范于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顶,祭天之车用蒲草席铺垫,肉汁不加调料,主食不吃春过两次的米,这是为了表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填绳、冠系、冠布,都各有规定,用来表示衣冠制度。玉垫、佩巾、刀鞘、鞘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鞍,各级多少不同,用来表示各个等级规定的数量。画火、画龙、绣腩、绣巘,这都是为了表示文饰。五种颜色绘出各种形象,这都是为了表示色彩。畅铃、弯铃、衡铃、旗铃,这都是为了表示声音。画有日、月、星的旌旗,这是为了表示明亮。行为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记录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以此向文武百官作明显的表示。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律。

    现在废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展示给百官看,百官也模仿这种行为,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的失德,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却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贿赂吗?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迁到洛邑,当时的义士还有人认为他不对,更何况把表明邪恶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该怎么办?”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使听说了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恐怕能长享禄位吧!国君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道德来劝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