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他把我这个陌生的大学生引人这种审慎和精确,引入他狭小的家,以啤酒、凉菜、临时小床,接待我在文学上的开始。他的名字在偌大的中国文坛里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在今后的岁月里想必更是了无痕迹。
他叫王朝垠。
七十年代末,是热情与热情会师的时代,是心灵与心灵久别后终于团聚的时代。那时候的文学没有星级宾馆和宴会,没有轿车和电脑,没有职称和奖金,每个编辑也都穷得没有对作者留食和留宿的能力。但素无交往的编辑和作者之间可以一见如故,为任何幼稚的创造而共同激动,绝无今天诸多信函中心不在焉的匆忙和文不对题的搪塞。当时一句关于“四五”***事件的私下义愤,甚至一个会意的表情,就可以使人们立刻在陌生人中找到自己的同道。一个情节或一个结尾的修改,也可以使编辑和作者作彻夜的商讨。
我没有保留短篇小说《月兰》的初稿,于是现在无法指证朝垠在这个作品里注入的心血。这个作品原名《最后四只鸡》,是我屡遭退稿差一点完全放弃的一篇,迟迟才出现在他的桌上。我后来才知道,他读完后兴奋不已。逢人便告,鼓动所有编辑放下手头的工作来传阅这一件自然来稿,据说有位女编辑居然还真被小说感动得哭泣。事实上,如果没有他的上上下下的游说力荐,没有当时《人民文学》主编李季先生的开明态度和承担责任的勇气,这篇小说不可能面世。时值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隆重召开之前,这篇小说的发表无疑是犯禁和抗上之举,让明眼人一个个都悬着心。
这篇小说当然说不上什么很好。尤其在“文革”被最高当局正式结论为错误的后来,这一类悲愤抗争之言逐渐变得寻常,不再与风险和危难相连。有关这篇小说的各种风风雨雨也已成为过去,不再值得提起。但他为这件不再值得提起的事力争过,奔波过,焦急过和欢喜过。我记得他的家曾经是我上京改稿时的旅舍和餐馆,我也记得他曾经给我写过几封信,最长的一封竟有十页,纸上密密麻麻的四千多字。这样的信足以使我对自己后来所有的编辑经历^包括眼下在《天涯》的工作而汗颜。
他承受过有关一个短篇小说的劳累和危险,却照例没有分享这个作品所带来的报酬和荣耀。在我不再是一个所谓文学青年以后,在我也像其他作家一样人模人样地登台领奖和出国讲学以后,他仍然在和平里或东四十二条的人群里提着一包稿子,带着病容步行。直到他病逝之时,据说他家的存折上才几百块钱,而他的妻子还只是一个临时工,面对着两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漫漫时光。
在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他已经离我很远。我在天涯海角回过头来,向北方举目遥望,却无法使时间回到从前。我甚至无法记起我和他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他只不过是我相交的太多编辑中的一个,如此而已。我们后来见面的机会很少,见面也多在会场或宴会厅,常常只能隔着川流的人影相视一笑。他似乎有心把时间让给我,让给我当时一些其他应酬一一那些应酬多么华丽也多么空洞。我们的啤酒,我们一起挤过的床,我们的那个和平里林荫道之夜,在这种无奈的微笑里早已遥不可及。但愿他的笑是一种谅解。
是的,他曾经给我写过满满十页长达四千多字的信。
而现在我只能写出一句话:朝垠老师,我想念你一连这句写下来的话,我也不知道该向哪里投寄。
1997年1月(最初发表于1997年《文学报》,后收入散文集《然后》。〉月下桨声雨后初晴,水面上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我一头扎人浩荡碧水,感觉到肚皮和大腿内侧突然碾压着冰凉。我远远看见几只野鸭,在雾气中不时出没,还有水面上浮来的一些草渣,是山上雨水成流以后带来的,一般需要三四天才能融化和消失。哗的一声,身旁冒出几圈水纹,肯定是刚才有一条鱼跃出了水面。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对面的船头上,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划桨。他们各忙各的,一言不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