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琅琊诸葛,汉代版少年班
第107章 琅琊诸葛,汉代版少年班
“阿瑾,借到粮米了吗?”略有些焦急的少女声,在院内响起。
少年加快了脚步,将粮米放下:“嗯,借到了。路上遇到一些饥民,分了些出去,只剩这一袋了,先省着点吃吧。”
少女不由一跺脚:“阿瑾,你总是将借来的粮米分出去,又频繁的去次子诸葛亮,年少聪慧、伶牙俐齿,虽好读书,但往往只观大略,又喜欢出门跟人辩论,因此常被诸葛珪斥责“顽劣”。
但自诸葛珪死后,诸葛亮性情大变,不再出门跟人辩论,每日都将自己锁在诸葛珪的书房,翻阅诸葛珪留下的藏书。
将粮米交给诸葛颖,诸葛瑾来到书房。
知弟莫如兄,诸葛瑾非常理解诸葛亮的心情。
三岁的时候,诸葛瑾跟诸葛亮的母亲章氏病逝。
诸葛珪政务繁忙对诸葛亮少有管教,诸葛瑾又对诸葛亮十分宠爱,以至于八岁之前的诸葛亮,放飞自我,我行我素。
对传统的一些教条式规则不屑一顾,更向往叔父诸葛玄出游各郡的潇洒惬意。 推开书房门。
诸葛珪扫了一眼,然后在角落里寻到了抱着书简专注诵读的诸葛亮,而在诸葛亮身边,零零散散的散落着各类书简。
默默的将散落的书简拾起来,诸葛瑾的眼神多了几分不忍。
但诸葛瑾没有惊扰诸葛亮,只是轻声嘱咐了一句:“亮弟,看完这份书简,就出来吃饭。”
诸葛亮头也不抬,下意识的应了一声。
退出书房,诸葛瑾的眉头紧赋》,当真是文采斐然,昔日司马相如之赋,也不过如此。”
“辞藻只是表面,真正值得在意的是《求贤赋》中描绘的青州玄德公跟冀州子惠公的故事,十里迎贤的殊荣,令我辈士子钦慕啊。”
“令尊乃琅琊王氏才俊,何不也去趟青州,以令尊之才,青州玄德公必然也会十里相迎。”
“哈哈,谬赞了!令兄才是真正的俊杰,下邳陈元龙曾言: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王兄过谦了!这次愚弟返回琅琊,便是要劝兄长出仕青州。”
“.”
听到士子们的讨论,诸葛瑾不由心中一动,向前行礼:“诸位兄台,在下诸葛瑾,冒昧惊扰。”
众士子神多了几分不忍。
但诸葛瑾没有惊扰诸葛亮,只是轻声嘱咐了一句:“亮弟,看完这份书简,就出来吃饭。”
诸葛亮头也不抬,下意识的应了一声。
退出书房,诸葛瑾的眉头紧蹙:“整日里都只有清淡米饭,亮弟的身子受不了。”
诸葛瑾挺烦恼。
虽然宗族中多有人要主动出借钱粮的,但都被诸葛瑾拒绝了。
对于族中那些长辈的德行,诸葛瑾虽然诸葛氏,除诸葛珪兄弟一家,都烂透了!
心中有些烦闷的诸葛瑾,走到官道上透气。
此时。
一群士子路过,一个个正在兴奋的讨论。
“平原祢衡这篇《求贤赋》,当真是文采斐然,昔日司马相如之赋,也不过如此。”
“辞藻只是表面,真正值得在意的是《求贤赋》中描绘的青州玄德公跟冀州子惠公的故事,十里迎贤的殊荣,令我辈士子钦慕啊。”
“.”
听到士子们的讨论,诸葛瑾不由心中一动,向前行礼:“诸位兄台,在下诸葛瑾,冒昧惊扰。”
众士子纷纷驻足,打量诸葛瑾。
“诸葛瑾,好耳熟的名字。”
“是前泰山郡丞的儿子,素有德行才名。”
“原来如此。”
众士子也纷纷回礼通名。
“临沂人王衡,有礼了。”
“临沂人王祥,见过诸葛兄。”
“阳都人赵正,家兄讳昱,素闻诸葛兄贤名。”
“.”
见礼后,诸葛瑾询问道:“方才听诸位兄台谈及《求贤赋》,这赋文中的玄德公和子惠公故事,真有此事吗?”….
赵正笑道:“我等自青州而来!这是我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岂会有假?”
王衡亦道:“当日大风寒冽,玄德公静立于临淄城十里外,只为了迎接子惠公,令人好生羡慕啊。这赋文是子惠公出仕青州治中之后传出来的。”
“虽有刻意宣传之意,但这也足以说明,玄德公亟需贤才辅佐,因此我等才商议改变行程返乡,向族中长辈回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