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矢志不渝,举刘备为茂才



"                                                                                陈纪动以一郡国相的官威,气势如刀一般的割向刘备。

  但刘备的眼神并未因此而有退缩,反而更多了三分坚韧。

  刘备深知,这个时候不能有半点退缩之心。

  一旦退了,别说暂代平原相了,连高唐令都当不下去了。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退缩了就意味着会跟郑平分道扬镳。

  跟郑平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刘备对郑平的个性却是摸得很清楚。

  别看郑平外表儒雅,但个性却是十分的果决。

  刘备若是不退缩,即便被陈纪驱逐出平原郡,依旧能得到郑平的真心追随。

  可刘备若是退缩了,哪怕还当着高唐令,郑平也会寻个理由离开的。

  在共同的道路上,唯有彼此信任,才能走得更远!

  “陈相,下官曾立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如今正是下官报国安民之时,又岂能畏权而退缩?”

  “陈相对下官有知遇之恩,若无陈相,下官也当不了这个高唐令。”

  “此举,下官自知无礼。”

  “但,下官且还记得,昔日党锢之祸时,陈相之父仲躬先生为保全亲朋,自愿投案入狱。”

  “如此舍己为人的高洁品行,正是下官应该效仿的。”

  “郑县丞的十二策论,对执行者的名声影响颇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下官不愿陈相担此污名,斗胆效仿仲躬先生之德行,担此重责,伸大义于天下,还百姓以太平。”

  刘备这番说辞,情真意切。

  即便是陈纪和陈群,此刻也挑不出毛病来。

  陈纪不由想到了三年前故去的陈寔,暗暗一叹,心中也多了几分羞愧。

  应付黄巾的良策,陈纪想不到。

  郑平的十二策论,陈纪不敢用。

  如今刘备又自请,若是再要呵斥,那陈纪真就如郑平借古讽今的举例一样,成了尸位素餐的庸官了。

  良久。

  陈纪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幸事啊!”陈纪轻捋短髯,善言夸道:“没想到本相年过六旬了,还能再见到汉家宗亲有如玄德一般立大志的。”

  顿了顿,陈纪看向长史刘子平:“子平,本相有意向青州刺史焦和举荐玄德,定为今年的茂才如何?”

  刘子平本就欣赏刘备,否则也不会两次举荐刘备了。

  此时听陈纪这般说,顿时明白了陈纪的意思。

  刘备终究是名望太小,即便陈纪有意让出平原相一职,刘备也是难以服众的。

  但如果有陈纪和刘子平联名向青州刺史焦和举荐刘备为今年的茂才,那就不一样了。

  虽然董卓西迁天子和百官去了长安,这举茂才的文书也难以送到长安。

  但至少对于平原郡九县而言,刘备的名望会急剧增加。

  想执行郑平的十二策论,光有胆略和官职还不行,名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名望,豪强富商才敢相信刘备不会反悔!

  这也是为何,郑平会让郑玄和孔融助刘备扬名,让华缉去信跟华家交好的士人替刘备扬名。

  平日里细碎事如刘备下乡体察民情,也不忘替刘备扬名。

  刘备的名望越高,能做的事就越多。

  名望,是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之一。

  如名仕边让,能力且不提,但这名望却能让曹操差点儿就成了丧家之犬。

  再如袁绍,四世三公,名望冠绝海内,振臂一呼就有万人追捧。

  韩馥一让冀州,袁绍几乎没怎么费力,就得到了冀州九郡百城的豪强士族富商支持,执掌八十万户近四百万人。

  这便是名望的号召力!

  如果刘备有袁绍的名望,根本不需要租借田地之类,直接就可以告诉各郡。

  流民,你们负责给我安置好。

  这青州,我不想看到乞丐。

  自然,就会有人替刘备办妥这些事。

  “陈相有意,下官又岂会不尊?”刘子平言简意赅,表明了态度。

  陈纪又看向刘备:“玄德,你有伸大义于天下、还百姓以太平的大志,本相又岂能不支持?”

  “这平原相一职,本相可以让你暂代,同时也会跟子平一起向焦和举荐你,让你成为今年的茂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