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阴森地底蛟龙窟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五岭地域多山,天气变化无常、阴晴不定,今晨拂晓时分便下了一场雨,和着山间凉风,一同拜访了这山脚下的小小村落。
眼下雨过天青,东方天际,一轮红日映着层层云彩乘势而上,如高山耸立的大片云朵镶了一圈金边,显得愈发绚丽多彩。
山间村落晨雾迷蒙,桑柘树影随风摇晃,堂前村青石路上水迹尚未干透,已有早起的农人在来回奔忙了。
于持鼻头微微耸动,吸了几口这晨间清凉的空气,心中暗自感叹一声,好似回到了安远城外那熟悉的小村一般,俄而,他将双手横至胸前,稍稍撑开数尺,扩胸扭腰数个来回,顿感精神了又振奋几分。
出得门来,于持行至房前平地,见得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低头弯腰正在忙着什么。
于持上前几步,道:
“谢老丈,起得早啊,这是,要去采桑喂蚕?”
那白发老者抬起头来,眼前微微一亮,回道:
“于先生也这般早起啊,乡野农家,无非采桑养蚕、种稻收谷几样农事罢了。方才老朽未在前院见到你,还以为我老谢家招呼不周,惹得先生不喜,竟不告而别了呢。”
“老丈说笑了,出门在外之人,但得片瓦遮身已是大幸,谢老人家这处精致院落,便是放于县城亦可称得上一声家道殷实了。于某散淡之人,昨夜承蒙收留,这一晚睡得甚是香甜,感谢老丈尚来不及,安敢言招待不周乎?”于持摇了摇手,笑着回道。
原来,昨日黄昏之时,于持到了这处堂前村外遇到那名垂钓小童后,一番打探之下,得知此地正是三年前乔延霖所说之处,不由心中一喜,便问那小童村中可有稍作安歇的地方。
那垂钓童子虽然不喜这外乡人吓跑了自己的鱼获,倒也是个有教养的孩子,含着手指思考了半晌,竟将于持带回了自己家中安顿。
眼前这白须白发的谢老人家,正是那垂钓童子的爷爷。
这谢老丈闻言,须发飞扬,哈哈大笑数声,道:
“那便好、那便好。我等后人不肖,无甚大出息,只剩下这村中三两处祖宅尚可略微追忆一番昔日祖上风光了。”
于持回以一笑,指了指眼前院落,道:
“功名利禄、富贵荣华自然不错,但这耕读传家、粗茶淡饭不也正是另一种平淡之福吗?依在下之见,老丈一家于这山下的安逸生活,已胜过世上无数辛劳奔走之人了。”
白发老者捋了捋胡须,沉吟说道:
“不想于先生如此年轻,竟看得这般透彻,老朽佩服。先生所说却也有理,据村中先辈所说,谢家祖上也曾风光无限,后来一朝败绩流落至此。先祖留有遗训,后辈子弟甘于平凡世代躬耕便罢,勿需念及祖辈荣光、再生妄念。”
昨日进村之时,于持便隐隐觉得这堂前村不同寻常,村中不过三五十户人家,倒有五六处大宅,便如眼前这座两进的院子,在此堂前村尚算不得最好的,其形式略与于持东山老宅相似,然则更为精巧细致,倒似于持老父自这处学了个皮毛后,在东山村中照着样子仿建了一般。
这处村中院落巷道布局亦颇有章法,隐含阵形,毫无一般山中野村那般七零八落之态。
其后夜间,于持与这谢老丈略有一番闲谈,其人谈吐不似寻常乡间老农,应是进过学的,言语之间,两人渐次熟络了几分,于持亦对这堂前村多了几分了解。
堂前谢氏一门原是中原望族,如大多流民一般,战乱之时一路南迁,于此山村安家已有一百多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