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三千白发明镜里



    茫茫天方,漫漫黄沙。

    自朔州西行,出得最后一处平川之后,便是一路连绵的群山、纵横无序的沟壑,千百年来西北风沙侵蚀,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戈壁荒漠,每逢秋风乍起,便是黄沙漫天、难辨日月。

    季风自遥远的无尽地渊吹来,自北向南的三座巨型山脉中间偶有片片绿洲,从而形成了两条坎坷崎岖的商路,逶迤向东,通向朔州乃至中原腹地。

    由是如此,西域各处割裂成或大或小的地界,彼此之间勉强维持着或亲近或疏远的联系,史家记曰“西域三十六国”,实则大小国家不计其数,难以辨得清楚。

    西域地方与中原王朝聚散不定,一旦皇权暗弱之时,便是西域众多番邦小国食腐偷腥的良机。

    因此,东苍有所作为的王朝陆陆续续在这两条必经之路上的战略要地设置了多个险关军城,每隔三五百里不等,临近水源丰沛、草木茂盛之地,于持此行之目的地轮台城,便是曾经最为紧要的军城之一。

    之所以说是曾经,乃是由于大赵定鼎中原之后,连续向西向北两处开拓,北狄草原方向,至今胡人仍远遁深处,去岁南侵又逢大败,自不多言。

    西域此处,自六十余年前得了耿氏求援消息后,大赵朝廷前后数番西征,征战廿载、灭国十余,诸邦震恐之下,至今对大赵朝廷俯首帖耳,不敢生得一丝不敬。

    及至今日,大赵西极之处的天门关,竟西去邯都近五千里之遥。

    如今的轮台城,只是西域商路上不起眼的一座小小军城,城内尚有万余百姓、数百兵丁,幸而眼下年岁太平,商路不绝,邻近东西主街两旁的客栈集市尚算热闹。

    日近正午,轮台东门近处的一家名为“东福”的客栈里,气氛渐渐热烈了起来。

    客栈大门正对面的墙壁的木柜中,高低错落的摆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酒罐酒瓶,稍前是一方长长的柜台,整整齐齐的摆着算盘笔墨等物,一名年约三十、面容严肃的账房先生身穿一件浆洗得有些发白的长袍,嘴中咬着毛笔笔头、倚柜而立,一脸冥思苦想的样子。

    客栈正堂中间摆着一方长有近丈、宽约数尺的榆木桌子,两侧置有同样材质的榆木长凳,桌子靠柜台的一侧,放了一把端端正正的靠背大椅。

    堂中四处错落安置了六七套桌椅,此时已零星坐了三五桌客人,正在各自商议闲谈些什么,不时有客人朝一处门帘后面喊道:

    “小二,快点,大爷们的菜呢?”

    每逢这时,便有一道清亮的嗓音响起,答道:

    “就来、就来,客官稍待。”

    片刻后,一名三十出头的束发男子便掀开门帘,托盘而出,一边陪着小心将盘中酒菜往桌上轻轻放去,一边脸带笑容连声致歉,口中说道:

    “今日厨中师傅身体不适,上得慢了,客官多多担待。”

    长桌与客座之间,一张木梯斜斜向上通往二楼客房。

    看来这东福客栈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

    正自一片烟火俨然、乱而有序之际,一道身影如风般掠了进来,张口便道:

    “你们知道?你们不知道,昨夜这城中又出大事了,亲娘咧,搞不好,这番要影响仕途啊。”

    这人自言自语说完,却见得店中无人搭言,那账房先生犹自眼望屋顶神游物外,店小二来回穿梭于后院与前堂之间。

    倒是那三五桌吃饭的客人中,偶有三两人偷摸着眼神看过来,见得这人一身鹦哥绿纻丝袍服,足下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头戴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却是这轮台城中一名军中提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