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人大计-第2/2页
临走时特意嘱咐高岳:“二伯父有恩于我,归义也命丧西域,只留下归彦和归义之子普,高普在晋阳,归彦就留在洛阳,由你抚养,此子有谋略,洪略要好好待之。”
高岳嘴上答应着,但心里却一百个不乐意。
自从第一次见面,这个狗儿就装傻骗自己,就让高岳非常不喜,这些天相处下来,这个野小子脑子灵光,很讨大丞相的欢喜,越来越让他讨厌,只是大丞相之命不可违,才不得不应承下来。
高欢走后,高岳回到府中,按照给高欢的吩咐,把狗儿母子安置到了高府东北角的一处小院之中居住。
他还把狗儿叫到跟前,狠狠批了一通,还安排管家好好教狗儿高府的规矩,狗儿人在屋檐下,倒也懂得低头行事,高岳也没知道发飙的机会。
高岳二十有一,随高欢在韩陵之战剿灭尔朱氏,并且立下大功,与高昂并称军中“二高”,也是年轻气盛,做事毫不收敛,喜好皆写在脸上。
心中厌恶狗儿,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脸色;狗儿每天战战兢兢,高家儿郎虽然各个帅气逼人,只是这个岳兄,虽然帅气,但眼中经常漏出的凶光让狗儿不寒而栗。
狗儿虽然表面上九岁,但内心中藏着的高战却不是,他知道自己身体尚在年幼,寄人篱下,现在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隐忍。
他也知道,此时天下大乱,能吃饱饭,有个住处,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高岳除了对狗儿有些刻薄外,并无其它过份之处。
高欢曾再三叮嘱高岳要培养好狗儿,高岳便把狗儿送去四门小学跟留在洛阳的高氏及其他宗室权贵子弟一块学习去了。
洛阳的四门小学原是皇宗学,原先只有皇室子弟才可入学,河阴之变后,宗室式微,权贵子弟也能进入四门小学学习。
托了大丞相的福,狗儿也能在这一贵族学校学习。
每天去学堂上学,成了狗儿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在这里上学的,不光有男儿在学习,还有几个女娃儿。
经过伟大的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学堂学的都是汉族的经史子集,只是还没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教材,上来就是《孝经》、《论语》、《诗经》等古籍。
这些书对于十岁左右的孩童来说,难度确实有些大了,大部分的孩子也只是摇头晃脑地跟着先生念着晦涩难懂的句子。
跟着先生念完几遍之后,先生就要检查,大部分孩童自然是背不过的,背不过,手掌心挨上几下藤条也是在所难免的;
狗儿却从没挨过先生的打,作为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学生,这些书籍对他来说没有太大难度。
背诵几段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是信手拈来,实在不行,再背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声吟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哄得老先生连连点头,口中连称:“孺子可教!”
更是惹得众位皇家儿郎、世家子弟羡慕不已,几个女娃心生爱慕之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