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老妇告状
和尚们见张玉出来,马上堆起笑脸迎上前,问他要不要喝一盅普惠寺著名的黄连茶。张玉答应了,便与他们在一张八仙桌边坐了下来。
张玉从衣袖中掏出那两串铜钱双手捧还给那和尚。那和尚面有难色,却不来接。张玉会意,呷了一口黄连茶,开口道:“我想问大师一个问题,大师乃是佛门高僧,若是答得上我这问题,在下自有银钱奉送,以感谢大师的不吝赐教。”
和尚们登时来了兴趣,忙问;“不知大施主问的何事?小僧们只要是知道的,不敢期满,自当如是奉告。”
张玉问道:“听闻贵寺送子观音十分灵验,不知道是个何等灵验法?”
内里一和尚抢先答道:“如是我闻,观自在菩萨大慈大悲,以金身罗汉赐予求子妇人。”
“可有来求子而没没有成功的?”张玉问。
另一个和尚答道:“这是自然有的,有的求子施主礼佛之心不诚,自然难以得到观音大士的赐福。”
张玉又问:“那他们空走一遭,岂不是还要再来一次?”
第三个和尚答道:“这倒是没有过,本寺香客众多,即便是求得子嗣之人,也不会回来还原,只是遣送家人送来香火钱,以此表达谢意,也有人得了观音大士的赐福,却忘恩负义的。”
张玉点头,心想与这一班小和尚问不出什么名堂来,不如就此告辞,一面立起身来躬身施礼。
那三个和尚并没有回答,只是眼睛盯着张玉的衣袖。张玉大悟,遂探手去衣袖中将那锭银子取出,随手掂了掂,鼓起腮帮子用力一吹,只见那锭银子轻飘飘飞落下地。
张玉笑道:“出家人四大皆空,想来各位大师不在乎这俗世银钱,这银子自然也就是假的了。”
三个和尚乃知上当,他们愤怒之余,才记起来自己的身份,四大皆空的出家人,遂满面惭色。
张玉呵呵大笑,扬长而去。
张玉回到内衙,将自己在普惠寺的所见所闻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朱棣。朱棣听罢叹道:“香阁既然没有暗门秘道,想来那观音大士果真能派金身罗汉投胎转世。”
张玉忙摇手道:“我只看了其中一幢香阁,未知另外三幢内里如何。”
朱棣道:“你也毋需再去普惠寺空走了,这样白费工夫划不来。如今要紧的是李大人被杀那桩案子亟待勘破。李朗心粗,还需你去襄助他一臂之力。”
张玉心中虽有狐疑,但也只得服从朱棣的调遣,暂且将普惠寺的事搁下。
申牌时分,晚衙开审。
朱棣刚升上高座,便有两个老汉为一块究竟属于谁诉讼到堂下,互相状告对方,争执不下。朱棣细细研读了双方的状纸,当堂作了判决。双方悦服,无有异词。
朱棣正得意地望着堂下看审的百姓,忽见一个老妇人拄着竹杖颤巍巍抢上堂来,跪倒在案桌下,大喊冤枉。
县令王有才悄悄上前把嘴凑到朱棣耳边,说道:“这老婆子有点疯疯颠颠,神志不清。几个月来她一直来县衙鸣冤叫屈,诉说出一套十分离奇的情节。不着边际,所以下官每回都将她驳回,不予受理。她说的事更像是神话故事,云里雾里,没边没际。朱大人最好也别理会她,让下官打发她出去就行了。”
朱棣对王大人的话未置可否,只仔细端详着堂下跪定的那老妇人。那老妇人看去年已过花甲,衰鬓星星斑白。她衣裙虽破旧,但很干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闪烁着隐隐可见的高贵矜持的神采。
朱棣吩咐衙役扶起那老妇人,问道:“老夫人,有何冤枉,但诉无妨,本官既然再次升堂,自然替你作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